清净无我,圆融彻照


文/见应法师


  

  学佛修行目的在于学「佛」,以佛心为己心,以佛行为己行。佛的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染,是故为吾人之模范,日常当中应以佛的三业来检束自身,成就圆满的人生。

  一般人在人生当中,总是汲汲营营于名利,尤其在当今功利至上,追求效益、竞争力的社会更是如此。但是在胜过别人的同时,是否就代表真正的成功?世间上太多的例证显示,没有永远的第一,当自己胜过别人时,都是暂时的胜利,只有透过分享成功,没有自我,才能真正圆满人生。因为世间上一切都是众缘和合。

诸法为因缘和合

  一个专门种植玉米的农夫,他所栽植的品种,年年都荣获最优良奖项,但是最特别的是,他总是慷慨的将自己的冠军种子,分赠给邻近的农友。有一年,一位记者访问他:「为什么要把你的种子玉米与邻居分享,而他们每年也都参加比赛呢?」这位农夫回答说:「当风吹起,会让花粉四处飞散,如果附近播种的是次等种子,在传粉的过程中,自然也会影响我的玉米质量。因此,我很乐意让大家都播种最好的种子,这样我们的玉米可以一样美味!」这位农夫很知道,除非他的邻居的玉米能改善,否则他的玉米也不能维持好的质量。

  人生也是如此的写照,我们在圆满他人的当下,也圆满了自己的修行;散播正面的言语,造就正语正业的法界,自己也是最大的受惠者。然而在现今社会中,网络媒体上常充斥许多负面、谩骂的话语,人们常不自觉地加入口舌之争的氛围中,似乎只有在争辩中胜过他人,才有自我的成就感。殊不知攻讦他人的同时,自己已在恶念的法界中熏染,最后成就的是恶的果报。

  所以佛法讲诸法缘起,万事万物息息相关,由于缘起,故无我;无我则无争,无争才能与万物和谐共处。例如「华严宗」即阐明法界缘起,以「十玄无碍」--诸法同中有异,异中有同,一即多,多即一,相即相入;或以「圆融不碍行布」与「行布不碍圆融」将「和谐」的智慧发挥到极致。

心量广大如虚空

  在《中本起经》卷二〈大迦叶始来学品〉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如何以广大的心量来教导大众。有一天,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大众说法,此时修头陀行的摩诃迦叶,穿着弊垢的衣服来顶礼佛陀。世尊遥见即赞叹迦叶尊者:「你来得好!迦叶!我预先分好半边座,你来就座。」迦叶尊者向前对佛顶礼,然后退回原处胡跪,谦逊地说:「我是如来的末行弟子,您分半床而让弟子坐,弟子不敢承接旨意。」

  这时大家心里都起了疑惑:「这个老迈的修道人到底有什么殊胜德行,能让世尊分与半座?他有什么才智过人之处吗?只有佛陀才能知道吧!」这时佛陀为令大众去除疑惑,广为赞叹迦叶尊者的修行。世尊说:「吾以四禅禅定息心,从始至终无有损耗;迦叶比丘亦有四禅,因禅得定意。吾以大慈仁爱一切;迦叶体性亦慈如此。吾以大悲济度众生;迦叶比丘大悲如此。」

  在佛法中有一句话「唯有僧赞僧,佛法才能兴。」佛陀示现分半座并赞扬弟子的德行,迦叶尊者以其清净的三业回应世尊,光光相照,相互含融,这是多么和谐圆满的境界,实为后世学佛弟子的真正典范。

光光相照含融诸法

  众生的心这念心本来也是湛然如太虚,本来清净、本来廓彻,无方无所、无状无形,不灭不生、不动不变。只因与外境接触,妄生分别,便成十法界。所以众生一念妄动,有我即有我所,从此以后便分「自」、「他」之相。希望我所拥有的一切永不变异,非我拥有的要成为己有,所以用尽手段强取豪夺。如此念念相续不断,有自他之分别,必然有纷争,如波浪不能停歇。所以众生迷,都是迷于此心,悟也悟这念心。这念心随缘变现,故有种种法界。

  天如惟则禅师云:「若人欲识佛境界,当净其意如虗空,远离妄想及诸取,令心所向皆无碍。何谓佛境界耶?空有迭彰,理事无碍,一多相即,小大互容,夫是之谓佛境界也。由是观之,一尘一毛皆佛境界,一沙一滴皆佛境界,一四天下、一大千世界乃至佛剎微尘数华藏海皆佛境界也。

放下分别无人我

  众生意念不曾清净,故有种种妄想;既有妄想,便有分别;既有分别,就生种种名相;又于名相之中,妄生种种人事物的取着;又于取着之中,妄生种种障碍;或被色碍,或被声碍,或万象森罗之所障碍。如同觉林菩萨偈云:「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。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。」当今世界人类的问题纷沓而来,不管种族、宗教或文化的冲突等等,归究其根本原因,全都在于人心。故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,要从净心、定心下手,否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。

  若能学习佛陀心量广大如虚空,将妄想、取着、种种障碍及人我的分别放下,知道妄想是空,人我是空,一切法皆是空性,当下这一念便能回复本然的湛然清净,如此的境界微妙圆融,自在无碍,不但社会国家能达到永远和谐,乃至世界无处不是净土。

 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