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戒清净菩提因 万行因花果自成


文/见即法师


  

  所谓「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下种」。菩提心就是人人本具的清净心,虽是人人本具,良由众生无始劫染习深重,六根缘六尘,起惑、造业,流转生死,要转染成净,必须要有助缘,持戒就是助道因缘,除草播种,长菩提之苗,是修行之大本。《佛遗教经》云:「戒是正顺解脱之本,故名波罗提木叉。因依此戒,得生诸禅定,及灭苦智慧。」戒是安定身心之妙方;戒是万善之泉源,佛陀慈悲制定戒法,让众生有所依循,也是最好的保护,可防非止恶,免造恶受苦,亦可因持戒,解脱三界,圆成佛道。

  戒为无上菩提本,戒是菩提之因,成佛之根本,想要得解脱、证菩提果,就要从受戒、持戒开始做起,受五戒,正人格得人身;受八关斋戒,种出世之因;而受大乘菩萨戒,是尽未来际菩萨发心。受戒后要依戒行持,戒经称为别解脱戒,持一条戒即能解脱一个烦恼,持戒是度毁犯,防非止恶,去恶行善,使我们在行住坐卧之间都能如法如律;出入往返之际勿犯勿违,若能依教奉行,外则可以严身,内则可以净心,内心既得严净,便能落实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;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。

  戒是佛道之纲纪,「纪」指纪律、法则。团体的纲纪,就是道场中的规矩、共住规约;个人的纲纪,就是自我管理,也就是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。修行就是将心由粗转细,心细自然能具足威仪、细行。所以要从日常生活的各项细节与规约,自我要求、提升自己。

  《中庸》云:「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,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」在大众看得见的地方要注意自己的行为、举止是否如法如律,自己单独一个人身处在最隐微的地方,也要慎独,不要以为别人看不见,就放逸、懈怠,乃至造恶业、生是非。《大学》云:「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。」所作所为人皆见之,更不可不慎。细行要靠随时检讨反省,方能做到知所进退,持守净戒。

  持戒要能清净,不仅身要持戒,口要持戒,更重要是持心不犯,因为身、口的造作是由心而起,心若不犯,身、口自然也就不犯。一起心动念,自己就要觉察、觉照,心当中起了恶念,立刻照住它,马上把恶念转过来,在这念心上持戒,才是真正的受持净戒。受戒后自我要求,「执身」,身要具足四威仪,持戒清净可使身得自在;「执心」,时时刻刻不打妄想,返照自心,心中没有烦恼,是属于自利,更进一步还要发广大愿心,上求下化,自利利他,行菩萨道,弘法度众。

  做一分得一分,做十分得十分,发愿持戒清净,有了目标和心愿,落实于日常生活中,守心城,奉戒律,终能以万行因花,庄严无上佛果。

 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