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道如斯 法爾如是


文/見紋法師


  

  中庸,是孔門所傳之心法,為孔子思想之核心,中庸之道,亦是仁道,「仁」者,不獨愛己而泛愛眾,故不分人我內外,「合內外之道」,進而達到修養之最高境界:「內得乎中,外發為和」,致中和,則「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」,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。

  何謂中和?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」。中,不偏不倚,中正、絕對,在佛法中,可說是「心之體」,所謂「靜則一念不生」之處,是心之本源、萬法之理體,吾人本具如如不動真空之性。和,可謂「心之相、心之用」,「動則萬善圓彰」,這念心具足禪定又兼具智慧,是真空又能生妙有,起利人利世之大機用,如菩薩行六度萬行,大作佛事;若能調和此理事、體用二者,善用其心,因上致中和,果上則一切萬事萬物各安其所,各遂其生,無障無礙,法爾如是。

  如何將此理運用在日常生活中?首先,要多聽經聞法,透過善知識的引導,建立正知見;知理,知其所以然才能行之。怎麼行?時時返照自心,不好的念頭,能覺察並止住,進而覺照;以智慧觀照,照破、照住它。譬如對境起貪,以不淨觀、析空觀等觀行來轉化煩惱,安住一心,覺性存在,不讓失當之言行舉止發生。

  拙菴德光禪師云:「遣除妄情,須先覺;背覺合塵,則心蒙蔽矣。」時時提起智照,則不受諸塵所蒙,而能作主。再進一步,還要恆思利他;有無我之心,才不會凡事以自我為中心,做出喪倫背德之行;有無私之心,則能處處為他人、為大我考量,而廣行善法,佛法更進一步要「銷歸自性」,修善而不執一切善,立一切法而無一法可立,回歸最初的心之體。

  孔子一生有教無類,自謙「述而不作」;佛陀行化四十九年廣度眾生,亦稱「沒有說一法」、「沒有度一眾生」,大道如斯,因果事理運行不輟,法爾如是,如實存在,是不假任何造作的。「君子之道,費而隱。夫婦之愚,可以與知焉;及其至也,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。夫婦之不肖,可以能行焉;及其至也,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。」萬法源於一心,心之妙,放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退藏於祕;一般人都知「過與不及」,但,對這念心之玄妙不可思議,唯佛乃知其究竟。

  中庸之道,有淺有深,然都不離日常生活最淺近處,儒家世間學提倡此理,佛家出世間法亦不離此行,不論君子或是修行,皆從自修身開始;覺得難,因為不熟練,就要下決心來努力。做不到,從做不到之處努力做去,生處轉熟;放不下,從放不下的那個努力放下,看破它。古云:「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。」克己復禮為仁,理將俗返由覺。成賢成聖,存乎一心,不假他人,就是如此。二六時中不雜用心,成道機緣,終不遠矣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