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道如斯 法尔如是


文/见纹法师


  

  中庸,是孔门所传之心法,为孔子思想之核心,中庸之道,亦是仁道,「仁」者,不独爱己而泛爱众,故不分人我内外,「合内外之道」,进而达到修养之最高境界:「内得乎中,外发为和」,致中和,则「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」,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

  何谓中和?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」。中,不偏不倚,中正、绝对,在佛法中,可说是「心之体」,所谓「静则一念不生」之处,是心之本源、万法之理体,吾人本具如如不动真空之性。和,可谓「心之相、心之用」,「动则万善圆彰」,这念心具足禅定又兼具智能,是真空又能生妙有,起利人利世之大机用,如菩萨行六度万行,大作佛事;若能调和此理事、体用二者,善用其心,因上致中和,果上则一切万事万物各安其所,各遂其生,无障无碍,法尔如是。

  如何将此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?首先,要多听经闻法,透过善知识的引导,建立正知见;知理,知其所以然才能行之。怎么行?时时返照自心,不好的念头,能觉察并止住,进而觉照;以智慧观照,照破、照住它。譬如对境起贪,以不净观、析空观等观行来转化烦恼,安住一心,觉性存在,不让失当之言行举止发生。

  拙庵德光禅师云:「遣除妄情,须先觉;背觉合尘,则心蒙蔽矣。」时时提起智照,则不受诸尘所蒙,而能作主。再进一步,还要恒思利他;有无我之心,才不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,做出丧伦背德之行;有无私之心,则能处处为他人、为大我考虑,而广行善法,佛法更进一步要「销归自性」,修善而不执一切善,立一切法而无一法可立,回归最初的心之体。

  孔子一生有教无类,自谦「述而不作」;佛陀行化四十九年广度众生,亦称「没有说一法」、「没有度一众生」,大道如斯,因果事理运行不辍,法尔如是,如实存在,是不假任何造作的。「君子之道,费而隐。夫妇之愚,可以与知焉;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。夫妇之不肖,可以能行焉;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。」万法源于一心,心之妙,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退藏于秘;一般人都知「过与不及」,但,对这念心之玄妙不可思议,唯佛乃知其究竟。

  中庸之道,有浅有深,然都不离日常生活最浅近处,儒家世间学提倡此理,佛家出世间法亦不离此行,不论君子或是修行,皆从自修身开始;觉得难,因为不熟练,就要下决心来努力。做不到,从做不到之处努力做去,生处转熟;放不下,从放不下的那个努力放下,看破它。古云:「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。」克己复礼为仁,理将俗返由觉。成贤成圣,存乎一心,不假他人,就是如此。二六时中不杂用心,成道机缘,终不远矣。

 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