境為調御善方便


文/見棨法師


  

  古諺云:「人生如戲。」人們的內心,經常隨著生活上演的劇情,變化起浮,遇到高薪賞賜,即得意快樂,遇到責難嫉恚,則哀痛恨絕,可是這些歡樂是永遠的快樂嗎?這些悲哀又是永遠的苦難嗎?我們其實只不過是隨著劇情變化而改變心情的傻子。

  遇順境則喜,遇逆境則憂,乃至對抗逆境,縱情順境,皆因不知境界是因緣和合、前因後果所成。由於善惡之業,便有苦樂等報,是因與緣所造就,須知眼前的壞事不一定是壞事,眼前的好事也不見得是好事,例如有人得樂透第一獎,卻被盜賊劫財而痛不欲生,而有人清貧守道,卻常行供養布施,得到眾人的讚歎褒揚。明白得失之間是從緣而生,不論順逆善惡,只要不逐境生心,即不為苦樂所牽,知外境如夢幻水月,而心無增減。

  《中庸》云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」告訴我們,除了知道境界好壞,更重要的是不因此而生悲喜之情,這念心清楚明白,常行中道,還能在發之於身口時,合宜適中,待人接物便不會過與不及。若能常於因心上觀心返照,如《楞嚴經》所云:「以湛旋其虛妄滅生」,將妄想攀緣心收回,令心不生滅起伏,以平和之心面對境界,不起愛憎分別,方能顯發中節之妙用,以和待人應物。

  面對外境能明事理因果,且八風吹不動,不為順逆所使,不為眾邪所嬈,不為情欲所惑,洞然明白順逆境只是過程。修行亦如是,雖是百花叢裡過,但片葉不沾身,不怕境界磨,就是要在過程中學習調身調心,淨化身口意三業,孔子曰:「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面對境界,不離自心,就是調御眾生心之最勝方便。

  在樂不為樂迷,在苦不為苦困。從藉境練心至睹境不動,進而隨緣度眾,故仁者能安仁,智者能利仁,安忍自心亦能安人。在這裡開發心天地,在生活中創造詳和世界,不再坐困愁城,亦不樂極生惱,當作主能力愈強,愈能了達萬事萬物其進退之利、屈伸之用,以達調心不動、調口不馳、調身不犯,以平等心、慈悲心、清淨心、無為心對待一切,成就天下達道至中至和之世界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