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视情绪真相 作自己的主人


文/见柯法师


  

  现今社会,人与人接触频仍,人际关系瞬息万变,在如此繁杂多变的环境中,各种压力无所不在,因此,稳定的情绪已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关键,而情绪管理,更是修身养性的基本功。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,进而管理情绪,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、创造家庭和乐美满、造就事业成功的必要持质。

  所谓“情绪”,是指心中的情境,此心境是因六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接触六尘─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产生“我”及“我所”的感受而来。六根时时攀缘六尘,根尘相对而产生种种想法、感受。想法、感受造就情绪,情绪更接续影响着下一个想法。想法正向积极就有好情绪,想法负面消极情绪即烦恼苦闷;想法乐观、情绪就好,想法悲观、情绪就恶劣。如是念念相续,不断地循环,使我们无时无刻都被情绪包围着。

  一般人管理情绪,大多用宣泄或逃境安心的方法,使情绪得到一种纾解,但这并非治本之法。《中庸》云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”儒家认为喜怒哀乐必须视时节因缘合乎节度而发。管理情绪,并不是舍弃或逃离情绪,更不是压抑情绪。佛法告诉我们要面对情绪、正视心住中的妄想烦恼,透过般若智慧,觉知妄心无常、境界虚幻,方能不受情绪干扰,不因情绪而无法作主。是从根本下手觉察、觉照妄念,调御情绪,做自己真正的主人。

 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金山寺佛印禅师相交甚笃,两人时常相互切磋,谈禅论道。一日,苏东坡自认禅定有些功夫,于是亲题一首偈子差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,请评一评自己的禅定功夫如何?诗云:“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,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”结果,佛印禅师看了以后,只在上面写了两个斗大的字:“放屁”,即交给书童带回。苏东坡本以为佛印禅师会给他诸多赞美,没想到回信中竟是斗大的“放屁”两字。不由得火冒三丈,立即操舟过江,想找佛印禅师理论,谁知禅师出游去了,早已大门深锁。只在门板上贴了一幅对联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打过江。”苏东坡看了恍然大悟,深觉惭愧不已。

  何谓八风?即是生活中常会遇到的八种境界: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。公案中的苏东坡初时沾沾自喜,后遇境起瞋心,最后觉悟而起惭愧心。足见心念是生灭无常的,没有一刻是常住不变,没有哪个心念是一直真实存在的。

  再者看看苏东坡被“讥”所惑,无法作主而生瞋恚。这个“讥”的境界是真的吗?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当念身中四大,各自有名,都无我者。我既都无,其如幻耳。”“我”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假合而成,成住坏空,是无常、虚妄不实的,能讥之人与所讥之人亦是缘聚而有,缘散则无。而所讥的诗偈亦是聚集了纸、笔、墨、书写之人等因缘和合所成,从中观察一切万法的发生,皆非单因独缘,而须众多因缘和合才能成就,缘生缘灭,没有独立性、实在的自体,即是“因成假”。

  古德云: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。”相同的一件事,每个人的想法、感受都不一样。其实,事物本身究竟是好、是坏并无定论,而是在于每个人的执着与妄想分别,此即“对待假”。

  一切有为法都只是前后相续的假相,无时无刻都在生灭变化,没有一刻是暂停不动的。譬如提笔写诗时,身心的种种感受刹那刹那都在变异,相续不断。乃至“诗”是由字句所组成,每个字都是由一笔一画勾勒而成。而觉得被“讥”所起的瞋恼感受,亦是念念相续分别而有,没有永恒、不迁、不易的定性可言,此即是“相续假”。

  观察世间一切人事物,乃至喜怒哀乐情绪的产生,皆是因缘和合而有,是无常、短暂、虚妄不实。了达此理,就会透知情绪的虚妄性,心不住其中,不执着苦乐,即不受情绪所扰。如是以智慧观照,时时觉察、觉照,不论遇任何境界皆能安住在当下,保持清楚、明白、如如不动的心,做自己的真正的主人。

 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