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念恭敬心 能生諸功德


文/見觸法師


  

  在一個科技發達、生活便利、資訊傳遞快速的時代,人與人之間,乃至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縮短,相互交流頻繁,但是纷爭卻沒有減少,甚至衍生很多問題,例如:社會與家庭暴力問題、國際紛爭問題……,不斷地充斥在每天的生活中。如何才能夠減少這些問題,是現今社會最大的課題,然而,追根究柢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,是因為我們少了恭敬心,少了尊重與謙讓的態度。

  子夏曰:「賢賢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,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。」如果我們能用恭敬之心孝順父母、對待上司;用誠信與周遭的人相處,即使我們沒有很高的學問,還是會得人尊重。儒家五倫——「父子有親、君臣有義、夫婦有別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」,都是恭敬心的表現。以恭敬心為出發點,人與人間彼此尊重與誠實相待、互信互諒,社會才能進步、和諧。再者,對周遭事物生起恭敬心,明瞭一切事物不是現成的,而是經過大眾的努力與辛勞才能成就,就會懂得減少浪費物資,愛護環境與珍惜資源。

  佛法中,恭敬心是對治我慢的良方。《法華經》云:「我慢自矜高,諂曲心不實,於千萬億劫,不聞佛名字,亦不聞正法,如是人難度。」我慢心的果報是千萬億劫中,不能聽聞佛名,也無法聽聞正法。而透過禮佛法門降伏慢心,生起恭敬虔誠之心,化除心中的慳貪,進一步起慚愧懺悔之心,去惡揚善,定能將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落實於日常生活中。

 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,王舍城住著一位精進用功、深信佛法的長者,每天都到精舍聽佛陀開示。長者的妻子有一天終於忍不住問長者為何天天出門?因此得知佛陀是一位已經證道的聖者,有無量的智慧,能親近佛陀的人,是很大的福報,所以長者每天都去聽聞正法。妻子聽了心生恭敬與仰慕,希望也能夠親近與供養佛陀。於是長者夫婦前往精舍,當時佛陀正在講經說法不便打擾,妻子便至誠地朝向佛陀禮拜、頂禮。因為至誠禮敬佛陀的功德,壽盡命終後生到三十三天,便自念言:「得佛恩重,一禮功德,使我生天。」即從天下往至佛邊,佛陀為其說法,即證得初果。比丘問佛:「以何因緣,得生此天?」佛言:「昔在人中,為我作禮,以一禮功德,命終生天。」

  古德云:「禮佛一拜,罪滅河沙」,一念恭敬心至誠懇切禮拜,心中無雜念、妄念,禮佛的當下,身口意清淨,心清淨了、沒有煩惱,即是本具的智慧。這念心沒有慳貪,虔誠禮佛,就是智慧心的顯現,就能夠產生無量功德。儒家五倫也是以恭敬謙讓為基石,恭敬能使人們有誠信,如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社會才能和諧、沒有紛爭。人人和樂,身心清淨,國家社會自然詳和,必定能夠化人間為淨土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