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禪修管理情緒


文/見神法師


  

  未接觸禪修前,發現自己的心常處於散亂狀態,並且難以駕馭。想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件事,或是必須專注於課業時,心總是無法平靜,始終像一匹脫韁野馬,難以馴伏。心思的活躍,猶如江水滔滔不絕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習慣性放任它,讓它左右自己的心情、思緒、想法等,終究無法安住。其實,心真正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,端看如何在日用中善用此心,並持續不斷地練習禪修。

  不怕有煩惱,只怕不願面對煩惱而落入抱怨的迷霧中,蒙蔽自性光明。當覺得自己受了誤會、受了委屈,正想找人吐苦水時,想一想,是誰受委屈?這個我是誰?通常扮演著多種角色,在家是孩子的媽,回到娘家是女兒,在公司是職員,到了精舍又成為學員長……,哪一個才是真正的「我」?又再進一步想,現在會受到委屈,是不是過去也曾讓對方難過,所謂「欲知過去因,現在受者是;欲知未來果,今生作者是」,正好藉此因緣,消業了業,更莫造新殃,感恩對方讓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,原來還有煩惱,原來尚未真正相信因果,實實在在發起感恩之心,並且發願,願度之,願對方成佛!

  起了情緒,知道情緒是應境而生,也會隨境而去,了解情緒的本質是生滅,便不會執取不放,所以一切決定操之在己。「情緒」如海上的泡沫,「境」是海面的風。風會平,浪會靜,大海依舊,風與浪都是過客,萬境敵不過忍心不動。波由水起,浪由心生,與其和波浪糾纏,何不收攝六根,讓覺性作主。

  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從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開始,提醒自己不再隨順習氣,不於煩惱大海中載浮載沉,應當提起覺性,打造度海舟楫,駛向解脫煩惱的彼岸。《中庸》云:「庸德之行,庸言之謹。」庸是平常之意,日常的小善不可忽視,因為這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,可是,沒有從小處累積,如何成就大福德?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!不可不慎。

  佛法告訴我們,人人皆有本具的清淨覺性,這念覺性不生不滅,方是「真我」。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?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說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於日用中落實禪修,不斷放下塵勞與愛著,一心無所冀求,方能回歸純淨的清淨自性,找到真正的人生意義與生命價值!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