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禅修善调身心


文/见歆法师


  

 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,多数人皆承载莫大压力而使内心焦躁不安,冲突很容易一触即发;或藉种种欲乐宣泄烦恼,戕害身心甚钜。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》云:“众生心躁动,犹如旋火轮,若欲止息时,无过修静虑。”静虑即禅那,要善调情绪、降伏妄心、成就道业,唯有禅修!

  禅者,佛之心,即“觉”也;修者,修习也。禅修即是藉由修习种种止观法门,使凡心转染成净、反迷就悟──定心、净心,最后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。

  佛心毋须外求,佛陀成道时言:“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。”众生有妄想执着,所以心始终如狂象无钩定不下来,躁动的心有如浑水,当然看不见自家珍宝,也看不清世间的真相。每天随六尘境界攀缘奔驰,动心失性作不了主,如《大学》言:“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;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;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;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”心若受七情所左右便不正,失其本具明德之性,乃至失控!反之,若能安禅静虑,使其能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,“得”是指自性之明德能够彰显。如此这念心清楚、明白、不动不摇,便能心平气和,进而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安乐。

  佛陀在菩提树下,正是经由静坐、思惟,最后入金刚喻定,破除最后一分无始无明,天魔来扰非但不为所动,反而降伏之,终至成就佛果。此即佛现身说法──透过禅修,使这念心得定、寂静无为,便能不受贪瞋痴等无明烦恼之内魔所扰,亦不受种种尘境之外魔所惑,最终成就无漏清净智慧。

  如何方可让心能安、能净、能定、能明?深信为首要,深信本具的佛性才是真生命之所在,外在的声色欲乐只是暂时的情绪出口,过后辄增凄凉且徒造恶因。进一步深信因果、持戒清净──伦常、法律、五戒,心中坦荡光明,心自然容易定得下来,此即由戒生定。于静中修数息或观息等止观法门,收摄六根,将妄动的心歇止,心便能逐渐澄净、平静。

  如是摄心在定、由定发慧,便能日益与本具心性之理相应。有智慧看清一切境界皆众缘和合、无有自性,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”。因此明白在动中应当安住的是自己的心而非外境,时时刻刻照管此心,触物起照──依本具之觉性起觉察、觉照之用──“念起即觉,觉即照破”,便不会为境所惑,而住境生烦恼,管理好情绪,更能平静、有智慧地待人处事!

  去年在某场法会中担任巡寮执事。首日法会圆满后,大批菩萨前来报到安单,由于时间已晚,大众疲累而情绪浮动,急于回寮的心念溢于言表。见此情景,立刻收摄眼、耳、意根,定一定心后,真诚婉言抚慰大众,并说明报到安单手续的重要性,请大众安住身心、耐心等候。大众一听,也提起觉性摄心静默,眉眼神色因而舒展,法界随即安定,终于加速流程,皆大欢喜!

  四祖道信大师言:“行住坐卧,触目遇缘,总是佛之妙用,快乐无忧,故名为佛。”只要我们随时随处安住本心、降伏妄心,便能善调情绪,使“发而皆中节”。更用此心待人接物,必能广结善缘。心平静、清净了,带动他人亦如是安住、如是降伏,则法界清净──整个国家和合无诤、快乐无忧,得名净土!

 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