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忍,成就自他一片天


文/见纹法师


  

  宽恕,是美德;“宽”是不记他人过错,“恕”是原谅他人过失,佛法中,便是慈悲与忍辱——“慈忍”的精神。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云:“菩萨布施,等念冤亲,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。”菩萨心量广大,视众生如己子,知众生皆有佛性,故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,不会因于对方的态度、作为的善或恶,而以差别心回应;以善念化解冤结,教化众生;以无我、无私心感化对方改过迁善。

  理上明白,事上又应如何做,方能增长宽谅的智慧?首先,要放下执着;知一切法因缘和合,有形皆归坏灭,是无常、空性。如此对于他人不善的眼神、不礼貌的言语,何须起瞋恼,又耿耿于怀呢?应当学习布袋和尚“放下布袋,何等自在”的气度,“大肚能容”自能“了却人间多少事”;以感恩心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,“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”,进一步,了达喜忧皆两边,不起分别,自然就能宽谅所有的人事物。

  儒家的思想核心为“仁”,仁民爱物,民胞物与。樊迟问仁,子曰:“爱人。”于何处下手?由“忠”、“恕”来行之。忠者利己,是自受用,恕者利他,所谓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简言之,以同理心,推己及人──自己不愿意接受的,要将心比心,不要让他人承受。积极面而言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──自己想要的,不吝给他人,如佛陀、如孔子,将自己毕身所学、所体会到的真理,推广给他人,无数的弟子、众生因此蒙受法益,自己却谦虚不居功。佛言:无说一法,无度一众生;孔子云:述而不作。度一切众生,而无一众生可度,销归自性,知而不着,实是大慈悲、大智慧的展现。

  身为后学,当向佛菩萨看齐,不断地学,不断地觉,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。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云:“菩萨常念,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。”菩萨所思所念都在利益众生,众生无尽,愿心无尽,悲心亦无尽,心量如海纳百川,没有不可原谅之人,无不能容忍之事。

 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上修行时,有一世身为弥猴,见一猎人困在深谷中不得出,慈悲将他背负出谷;猎人不思感恩,只想自己饥饿数日,为保自己性命,以石击猴以饱肚,面对恩将仇报的猎人,弥猴无怨,反念:“吾势所不能度者,愿其来世常逢诸佛,信受道教行之得度。”这猎人,即是处处与佛陀作对的提婆达多;如此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敌视、伤害,佛陀仍以慈忍心一一化解。法华会上,为其授记,如此慈悲,实为三界导师、四生慈父。

  惟觉安公老和尚曾开示:“菩萨心量广大,知道一切善、恶都是无常,所以不念旧恶、不憎恶人。世界没有一恶人可憎,因为菩萨视众生如子,世界上的人都像自己的小孩一般,小孩做了坏事吗?其实也不是,只是由于他这念心迷惑了,不了解善恶、是非。人人佛性本具,恶人一旦觉悟了,就能‘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’,透过精进修行,也能成就佛道。”老和尚的心量,正向积极、光明磊落,皆以慈悲智慧为有情众生寻找明亮的出口,开启另一个得度的因缘。

  老和尚不断以身教、言教告诉弟子们这些道理,度众之心,始终如一;建设道场、学校,乃至博物馆,脚步未曾停歇,心心念念就是成就众生的法身慧命,续佛慧命,无有疲厌。六祖大师云:“惟求作佛,不求余物”,佛菩萨度众皆是“度一切众生,无众生可度”,如此不取不着、宽宏之心量,自然成就无上妙果。

  身为三宝弟子,应当铭记在心,不忘师教,发菩提心,永不退转!

 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