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


文/见蓉法师


  

  大海之所以辽阔,乃在不择涓细,能纳百川千流;大海之所以深远,乃在于低于地表的空间,足以承接千江万水。大海之中,涵蕴众宝,各式各样的生物悠游其中。每一滴水的聚集、容受,成就了辽阔深远的大海。

  蕅益大师云:“人不难有志,难有忍;事不难有察,难有容。故曰:有容德乃大,有忍乃有济。”有德者,以宽宏的度量接纳不同的人事物,让生命的视野广博丰富,宛若大海。反之,若是始终分别异己,嫉妒仇恨、愤怒苛求,就会囚禁在只容得下自我的荒岛,如同站在我慢的高山顶峰,四周是断壁悬崖,于是非人我的计较中,时时忧惧着失坠风险。

  孔子的门人子贡问:有一言词可以终身奉行的吗?孔子回答:“那就是恕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恕,心如。“言人之善,若己有之;言人之恶,若己受之”,看见他人优秀杰出,欢喜赞叹,如同欣赏自己优点一般的真诚;看见他人的缺失,就如同自己的过失一样。明了没有人自愿当恶人,也没有任何人故意要把事情做坏;没有谁乐意为一时的疏失,而付出惨痛的代价。没有谁希望互相争斗伤害,没有谁期望被排拒、孤单而寂寞……。洞悉因缘果报的道理,就能由衷地宽恕,包容体谅。

  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》云:“菩萨多悲智,损恼犹慈愍,如斫栴檀树,流香普芬馥”,“智者遇大怨,慈悲犹不舍,如折莲花茎,藕丝恒不断”。世尊在因地修菩萨行时,曾为忍辱仙人,被歌利王割截身体,不但不怀恨,心中如饮甘露,还发愿将来成佛先度他。世尊成道以后,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第一个度化的憍陈如尊者,前世即是歌利王。

  累劫以来,提婆达多总是处心积虑陷害佛陀,然而每尊佛都有提婆达多成就其道业。法华会上,佛陀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:“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,令我具足六波罗蜜、慈悲喜舍……,成等正觉,广度众生,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。”当吾人遭遇种种逆境时,亦须正念思惟,皆是善知识的慈悲示现。法华会上,佛陀亦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。“一众生皆有佛性,一切众生皆当成佛”,即是佛的知见、如来的心量。

  “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少事,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”,宽容大量的人住在平和、处处良善的世界,欢喜自在;以自我为中心的人,居住在充满敌意、没有公平与正义的世界。愤怒焦虑、计较善妒的人,总是觉得别人拥有更多、更好。经云:“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心造诸如来。”当知我们所认识的世界,是由我们的心念感召而来,一切唯心所造。

  菩萨发愿于生死大苦之中,拔济有情于涅槃安乐之处。经云:“愿一切众生咸成正觉,功德无尽,广大如法界,究竟如虚空,穷未来际无有休息。譬如虚空密云弥布,降注大雨。若至陆地砂卤之处,不久便干。若雨一滴入大海中,海水未竭其雨无尽。”如果只为自身求于解脱,如同落到陆地的雨水,不久即蒸发干涸。若是为法界一切有情,勤修善业投于涅槃之海,以大悲愿,众生无尽,善亦无尽。

  修行的愿行如大海,抑或干旱土地,就在这一念心之间。

 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