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寬天地寬


文/見曆法師



  

  彌勒菩薩偈云:「大肚能容,了卻人間多少事;滿腔歡喜,笑開天下古今愁。」從古至今,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,想要擁有光明的人生,擴大心量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。

  量大福就大,乃在於能容。「容」字,形聲,从宀、谷,谷有中空之義,故容為容納、容盛,亦有寬容之意,心胸寬廣,能夠包含一切,且不計較。古人說:「壁立千仞,無欲則剛;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。」心量要廣大,就是要從「忍」字下功夫。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平時教導弟子要「隨緣盡分,克己慈忍」,更提示大眾修行就是一個「忍」字,忍能産生定,能忍就是止,心自然就能夠安定。所謂「必有忍,其乃有濟;有容,德乃大。」就是因為心量廣大,知道「忍讓是福」的道理。

  古人云:「忍一時風平浪靜,退一步海闊天空。」禪宗祖師更道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六根清淨方為道,原來退步是向前。」退讓,是一種智慧,也代表著堅忍的毅力和寬容的胸懷,更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孔子云:「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;草上之風,必偃。」以忍讓心行菩薩道之德風,定能為社會帶來和諧與安定。

  孟子云:「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」寬容別人的無禮,並不會損於自己的德行。寬容之人,不會與人口舌之爭,也不會將負面情緒加諸於人。而寬恕更是自他兩利的善行。「寬」是不記他人的過錯,量大能容,而「恕」則是原諒他人的過錯,即推己及人之道,所以,寬恕是忍辱與慈悲的積極表現。

  戰國時代,廉頗是一位大將軍,藺相如完璧歸趙,被升為宰相。廉頗因此非常不服氣,心中總是盤算著碰到藺相如時,要想辦法加以羞辱。有一天,兩人各乘馬車外出,當藺相如聽家僕說廉頗的馬車迎面而來時,便請家僕讓路,繞小路而行,避開廉頗。事後,家僕非常不服氣,心想堂堂一位宰相,為何要讓路呢?藺相如了解家僕之心意後,便表示自己連秦王都不畏懼,更何況是大將軍廉頗。實是因為今日趙國能安定,少不了文武百官,自己是文官,廉頗是武官,彼此要和平相處,政局安定,如此百姓才能過著安樂富足的生活。聽完藺相如的一番話,家僕非常感動,對藺相如更加欽佩與敬重。不久,這些話傳到了廉頗耳中,廉頗心生慚愧,便親自向藺相如負荊請罪。此後藺相如和廉頗成為知己,共同締造了趙國的興盛。由此公案可知,心量廣大不僅能化解個人恩怨,更可讓國家、社會和合、安詳。

  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第六覺知:「貧苦多怨,橫結惡緣;菩薩布施,等念怨親,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。」菩薩的心量廣大,知道世上所有一切皆是因緣和合所成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如夢幻泡影,善惡皆是緣起性空,觀察一切眾生皆是自己的子女,所以不憎惡人,且希望好人能成佛,也想辦法教導壞人,使他變成好人。修習菩薩四無量心——「慈無量、悲無量、喜無量、捨無量」,就是在開闊吾人之心境,去除瞋心、惱心、不快樂的心,進而使這念心沒有障礙、冤親平等,達到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

  老和尚曾開示:「凡事要看淡、看清、看開。」如此即能使心量廣大。所謂「淡泊以明志,寧靜以致遠。」第一步就是要將世間的財色名利,乃至名聞利養看淡一點。一切貧富貴賤順逆境,都是因緣果報,該得的就得,不該得的就算勉強得到,最終還是會失去。第二,要看清。人有三世因果,要知進知退。中台五正明之一:「明時務,知進退」,假使該進不進,即錯失良機;該退而不退,則自取其辱。將事情看清楚了以後,就要看開。看開一點,就不會執著,鑽牛角尖,不會與人爭,乃至報復他人,如此人生就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。最後要完全化除心當中的煩惱,一塵不染,這樣,今生才有成道的希望。

  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,法界就有多大;發心有多大,未來的果報就有多大。如同禮拜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,理上,「千手千眼」代表著敞開心胸、智慧圓融,無論任何人、事、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待人接物都能面面俱到。如果我們的心量能夠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樣含容四方,廣大開闊,為人處事一定能夠更圓融、更完美,人生必定是處處光明,任心自在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