宽容


文/见模法师



  

  一块久被尘沙腐蚀的大理石,表层呈现均匀的黑点,如不见其“原貌”,还以为是石头本有的花色。当我们不了解“真相”时,贪瞋嫉妒则如同那已成垢的黑渍,覆盖本具的清净智慧,在自他产生冲突时,以强烈的主观意识,不断地排斥与攻击。于他人荣誉之事,不耐他荣;或当他人与己有所对立伤害时,也难放下心头之恨。其实人人本具佛性,众生与我们同为一体,如是思惟,肯定众生佛性本具,才能扩大心量,超越时间与空间,发起自利利他的菩提心与长远心。

  世上珍贵的珍珠是如何来的呢?沙子掉进了蚌的壳内,它只能有两种选择:一是始终以怨恨心排斥从外而来的异物;二是善待这粒沙子,完全地接纳。当蚌不断吐出养分将沙子包住,经年累月,蚌完全以为沙子就是自己,也就不因沙子的存在而感到痛苦了。

  子贡问孔子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”恕;心如也。真正能够将心比心,在人生当中就不会与人树立仇恨。“此心”就是人人皆有之“佛性”。

 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,受歌利王割其手足,不但不怀恨在心,更誓言成佛后,第一个要度的人便是歌利王。又曾有一世,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,依过去所愿投生为一只鲸鱼王,以自己的身体布施解救正值旱灾的人民,即使村民们以刀在鱼王身上千刀万割,依旧不以为苦,誓愿救拔这些吃它血肉的众生。

  然而,一般人在面对他人加诸于己的难缘时,大多是怀恨在心,甚至想报复,为什么呢?因为“我执”。众生执“我”为实有,所以始终为了保护“自我”,不断和他人产生对立。中国历史上,有人为名闻而心生嫉妒,不能随喜他人行善之事;也有人处处以“大我”为出发点,而可以放下前嫌。蔺相如以社稷为重,所以容得廉颇将军的恶言相待。鲍叔牙亦以国为重,荐举管仲之才,而齐国大王亦以大我为前提,能不计管仲刺杀之仇,任用为相。

  诸佛菩萨的心量,更是遍及法界一切众生,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经云:“若人恶骂,当观此声犹如谷响。若被打时,当观此身犹如镜像。若被瞋时,当观此心犹如幻化。若见忿怒,当观此心性无喧动。……若遭毁谤,当观此身犹如虚空,不应加报。……若被讥嫌,当观本心性离怖畏,不生忧戚。若遇苦时,当观法性本无逼迫,不见苦相。”在种种违逆境界中,宽容行忍,于诸众生,心生慈悯。

  能忍自安,有容乃大。临事不瞋,凡事反求诸己,自然能退一步海阔天空。大海之所以容纳百川,因为同为水性。而众生与我同一法性,无有对立分别,所以遇到任何事,应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。然而,我们却经常将彼此的言语、心念,乃至行为看得太真实,捉着不放,不断依着自己的执着,反覆在心里想着他人加诸于己的伤害,每想一次就如手持利刀,向己痛割一次。其实很多事情早已事过境迁、烟消云散,何苦自寻苦吃?当知善恶因缘皆是自心所造,深信三世因果,也就能发自内心真诚忏悔、甘心甘受。进一步以智慧与慈悲宽容他人,定能转恶缘为善缘,化烦恼成菩提。

  众生与我同一法性,相信人人本具佛性,便能发长远心,有耐心地拭去心中狭隘不净的心念,也能慈悲宽容地给予他人时间,除去如同大理石上的黑渍。开阔心胸、放宽眼界,从宽容待人中,身心自然得到安定与自在。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