宽恕心,菩萨行


文/见圭法师



  人的一生当中,难免会遇到别人做出冒犯、对不起自己的事。面对他人的过错,我们应如何学习以一颗 宽容的心原谅他人?

  有一位九岁的男孩,有一次不小心在他叔叔的书房里,打破了叔叔视为珍宝的一座白玉观音雕像 。小男孩非常害怕、懊悔,他流下了眼泪,以颤抖的音声,向叔叔道歉。叔叔却对他说:「没关系,没关系! 不过是一座雕像罢了。将来还可以找到更好的,不要难过!」

  小男孩非常感激叔叔对他的宽恕,心中的不安与惶恐,顿时安定下来。而他也养成了一个习惯, 就是常常到古董店和玉器店去欣赏观音菩萨的雕像。到了三十九岁那一年,他送给六十岁的叔叔一座很庄严的 观音雕像,作为祝寿的礼物。

  从这个故事我们学习到:原谅他人之过,不仅要有雅量,也要有开阔、包容的智慧。儒家强调「 恕」的重要性。一日子贡问孔子:「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」子曰:「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 」「恕」是一种不恼害他人的善心,也是一种体谅他人的悲心。「人非贤圣,孰能无过?」没有人是十全十美 的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犯错,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谅解,得到改正、弥补的机会。因此,我们才需要更加谦 虚、慈悲地去体谅别人,以一颗同理心,站在对方的立场,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,就能转化自心中的瞋怒与 怨恨。

  从佛法的角度而言,「宽恕」亦可展现在菩萨行门当中的「忍辱波罗蜜」。经云:「菩萨所行六 波罗蜜,各以三法而得成满。此三皆从不放逸生。……忍辱三者,谓柔和宽恕、自护护他、回向菩提。……如 是名为菩萨六度,一一三种能成满法。不放逸行之所生长。」菩萨视一切众生如己子,即使众生对自己有所恼 害,也都能以忍辱、宽恕之心,耐他违害;更能以一颗柔和之心,不去违损、侵害众生。正因为行者能以柔和 宽恕之心,来包容众生的烦恼、恶行,自然自护身口意三业,不去造作恼害众生的恶业。当众生见到行者忍辱 宽容之善心、善语、善行时,便能放下心中的无明与恐惧,进而愿意以一颗惭愧、悔改之心来改过迁善。如此 亦是护持了他人之善根,更使对方的恶法减少、善法增长。

  更进一步,以修行「忍辱波罗蜜」之功德,回向无上菩提,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烦恼、无明,契 悟实相,圆成佛智。此即由宽恕一法,而成就六度之「忍辱波罗蜜」,自利利人,自觉觉他,究竟圆满菩提。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