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道守真者善


文/見蘭法師



  古人云:「近處不能感動,未有能及遠者;小處不能調理,未有能治大者。」見微知著,睹始知終,由誠意正心為始,方能自利利人,故治心為首要之根本。心者,真而不妄,如而不變,故曰「真如」,即人人本具之心體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在聖而不增,在凡而不減,差別迷悟,在於但用此心爾,執妄心分別取捨即迷,「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」即悟,故「對事以真」乃入流照性,照見菩提自性、妙明真心本來清淨,從體起妙用,則能成就「大處著眼,小處著手」的智慧。

  如何在日用中落實呢?首先,在起心動念處覺察、覺照,識因果、明罪福,所謂「因地心,果地覺」,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,無所求之心方能成就無上菩提妙果。若為名利投機取巧,粉飾外相之行為,諂曲欺人,終究信盡而名盡,名盡而親盡,親盡而財盡,財盡而功盡矣,失信用,沒了名譽,無人願意親近,功德法財終究盡失。

  其二應當心口一如。子曰: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待人接物寧可說少,但不能說錯,不知並不會顯示自己無能,而是對自他誠摯的表現,知己不足,則能提升;若不知而妄語,為了掩飾,錯上加錯,反造更多過失。

  其三為慎獨。《中庸》云:「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」行住坐臥,威儀細行,在不睹不聞處不放逸,孔子席不正不坐,故不僅書齋乃至寢室,必然條理分明,外正心亦正。

  其四練習「無住生心」。捨去分別、憎愛、取捨、憍慢之心,恆思利他,起平等、與樂拔苦之心,恭敬一切眾生如己父母,廣修六波羅蜜,行一切善,不執一切善,則無自他之相,銷歸自性。

  最後要發願常行不退。古德言:「天下之事至難者,有至易存焉。至大者,有至細存焉。」發願要廣大,而行持則由腳跟點地開始落實,從最淺近處之六根門頭見聞覺知做起,二六時中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,當有「磨礱砥礪,不見其損,有時而盡」的意志力與長遠心。

  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行道守真者善,志與道合者大。」中台禪寺在開山方丈惟覺安公老和尚的帶領下,四眾弟子秉持「對事以真」的態度,建寺之時,對鋼筋皆細細審視;灌漿時混凝土的比例皆加以審查。只為成就堅固梵剎,弘宗演教,饒益眾生。古德云:「欲速則不達,細行則不失;美成在久,遂有終身之謀。」修行亦復如是,貴在一切真實,善用自心,行無越思,思無越行,謹慎檢校,真誠信實,事雖大而必濟,終能莊嚴自性法身,圓滿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