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承文物 守護真心


文/見泱法師



  中台世界博物館,外觀運用四棟六塔建築,中式西建的概念,以唐風斜屋頂及城牆為建築風格。豐富的館藏包含佛教造像、造像碑、歷代書畫及碑林真跡拓本等。文物之於國家,顯示了其文化厚度及立國之本,是一國軟實力的展現。藉由過去,串起同一地域中生命的共同記憶。展望未來,文物之於個人,尤其是佛教或代表道統之文物,不但增進個人生命的厚度,更能提升精神和心靈生活。

  佛教造像始於佛陀時代的優填王,因思念至天上為母說法的佛陀,即以牛頭栴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,見相如見佛。以相表法,雖然一般人不一定懂佛法,但透過寂靜安詳的佛像、慈悲莊嚴的菩薩像及怡然自在的羅漢像,將佛法道理形像化,啟發人人本具的清淨心。佛法在唐代達到鼎盛,使佛教造像更普及於社會中,成為歷朝歷代分合歷史中,穩定社會、穩定人心的因素之一。

  一般常聽到「南無佛」。「南無」,歸依義,亦有向某人學習之義。「南無佛」,即歸依佛,向佛學習其慈悲智慧,以達到安詳自在。老和尚云:「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。」故佛門中的一言一行,乃至蓋道場、建設博物館等方便施設,皆是為了使人心能依止於善法,進一步能學佛之覺,自覺覺他,終至究竟離苦得樂。如是學、如是覺,誠如《大學》云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

  透過親睹佛像,見佛相好,而心生歡喜,結下出世善緣。也可透過其史料及美學之研究,更認識佛法,進一步生起正信,向古德學習。從博物館所展示的碑林拓本,學習豐厚的中華文化道統,實踐五倫以圓滿人格;從佛菩薩像中,體會其精神,落實慈悲喜捨,學習自利利人,以慈悲智慧成就人間淨土。

  佛教文物,是使人生信的最勝方便。近年於印度迦毘羅衛城出土裝有佛陀舍利的滑石容器,容器上並有波羅米文標示:「這是釋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」,證明「佛陀」確有其人。而百多年來,英法的考古學家,根據《佛國記》及《大唐西域記》所記載的史料,將聖地從荒草中發掘,不但促進當地觀光産業,更使信者增信、見聞者得益。

  從文物中,我們還可以看到:歷代信眾無不以最虔敬之心,行最上供養。故學習布施者及雕塑者供養三寶之心,以成就世間最上福田──敬田;學習布施者為師長父母祈願之心,成就恩田。學習佛菩薩及祖師大德的慈悲與智慧,廣行布施成就利他之德。

  「修行有四難:一、得人身難,二、生中國難,三、聞佛法難,四、生正信難。」中台世界博物館,不但代表對國家安定的感恩、對世界和平的祝福,也代表百姓對和平安定的願景,更是佛教徒對佛法興盛於現代,如是傳承、如是守護的實踐及自我期許。

  感恩大善知識示導,帶領四眾齊心建設中台世界博物館,鞏固大眾對佛法的信心,守護行者心中本具的聖地。願三寶永住,眾等生生得依怙,願見聞生信,知古鑑今,徹見本來面目。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