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,令心无远弗届


文/见玲法师

  三千多年前,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时,道出一切众生最为珍贵的无价之宝:“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。”众生皆有的如来智慧德相,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。

  佛性,就是觉性,就是吾人日用当中,能知、能看、能听、能闻……,能觉察到一切见闻觉知的能力。波罗提尊者度异见王时所说:“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辨香,在口谈论,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,遍现俱该沙界,收摄在一微尘。”即是此理。言行举止动念,全都是佛性的作用,如此,怎不珍贵?其实,在更早,佛陀降生于蓝毗尼园时,向四方各走七步后,道:“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。”这个“我”,指的就是人人皆有的本具佛性。“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;迷即众生,觉即菩提。”众生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,但为何众生是众生,而非佛?因为佛性被无明所障蔽。茶陵郁和尚云:“我有明珠一颗,久被尘劳关锁。”佛性被覆障,产生种种妄见、妄想──这就是痛苦的来源。

  诸佛菩萨,与吾人凡夫差别在哪里?差别在于,诸佛菩萨的佛性已无妄想执着,能起大机大用,并度化众生,让众生透过佛法的薰修,去除无明,彰显佛性。“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”众生都有觉性、佛性,都有成佛之因;众生觉性在迷,而有种种痛苦,又因能知、能觉,故能知痛觉苦;但若没有正确的引导,终究无法跳出轮回受苦的窠臼。

  佛菩萨深知众生之苦起因于妄想执着,故能观众生苦、体众生苦、解众生苦。“深信含生同一真性,但为客尘妄想所覆,不能显了”。诸佛菩萨看的是众生的佛性、最尊最贵的觉性,所以能对所有众生起恭敬心,因为皆是未来佛,如常不轻菩萨;也会对所有众生起慈悲心,因为视其如己子、如自身。

  人人皆有佛性,自他无二,菩萨大人能体悟此理,故能泯除自他之分别,对彼此皆能平等对待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法界一相,无有分别对待,同一觉也,故能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佛菩萨在因上修习慈悲观,破除你我之隔碍,“毛容刹海,芥纳须弥”,而能随机应化,化身千百亿,自在无碍。

  众生都能觉痛知苦,都想离苦得乐,然而不知方法。所以佛菩萨看众生,看的是佛性、成佛之因,觉于众生苦,能感同身受,生起慈悲心,予以救度拔济。孟子亦云: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”慈悲,是人人本具之性德,扩而充之,在利他中彰显其妙用,令心无远弗届,做世间之明灯,让众生修行有所依怙,便是开展心之全体大用。“今朝尘尽光生,照破山万朵”即是如此!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