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道場


文/見睦法師

  實踐成佛之道,是何等殊勝的心願!

  「成就覺悟」不論是從事上或從理上,皆要親身實際地履行。導師 覺大和尚慈悲循循善誘,令弟子們一一踏上覺途,總讓我們從解行並重中,去蛻變與成長。雖然,發心不假外得,但是自利利他要圓滿,卻必須仗因托緣,所謂「內有本覺,常薰聖種;外仗善緣,助開覺智。」如何善解方便,讓這份因地的發心,不侷限於一人、一時、一處,而可以遍滿法界、重重無盡?發揮這份因地的發心,是起點。

  印度行前,剛打了禪七,收攝後的心念,讓步伐更堅定,彷彿不需要經過舟車往返,方能踏上那片故土,因為,它已然在心中良久。

護法記

  將法護心,以心護法,讚揚古往今來護法之人。若非有心人處處留心,後人所憑藉的將更加微薄。

  聖境之中,遺跡堆疊,新舊夾雜,怪不得印土民情。遺跡之所以遺棄,是因為先遺忘了自性,自性一失塵土坌集。是以四眾護法,抖擻塵垢,令看得清的人看清,看不清的人但見遺跡,留下些許殘磚破瓦,各自雕砌領會。

  但舉祇園,看似荒蕪,長者護法之心卻流傳頌揚,金磚鋪地的誠摯,換得了部部真經。

行化記

  飛往瓦拉那西的班機,因為大霧而延宕啟航。厚重的雲層,封止不了嚮往聖地的行者;等候的轉機,正好醞釀步向大覺的心靈默契……。

  繁雜的出入境手續,再加上身分所引來的注目,遙想玄奘大師當年出關的重重艱困,怎可同日而語之?然而,玄奘大師心中那份篤定是如此明確,那份篤定是如何的利益後人!也就是同一份篤定,讓玄奘大師及後人追隨著悉達多太子「踰城出家」。

  聖道的探究,必是要捨離層層的欲求與迷執的苦行。在尼連禪河邊,蘇迦塔成就了乳糜供養,滋益太子枯槁的身軀;五位大臣的不解離棄,成就了遠離憒鬧,思滅苦本的獨處。在前正覺山中,菩薩跏趺坐已,地動山搖,山神恐惶,坦言承擔不了成正覺之福地;淨居天神,指向西南菩提樹下有金剛座;石室中龍,唯願菩薩慈悲善護,切莫遺棄……。世尊成正覺前,在尼連禪河邊、前正覺山中,一幕幕交匝上映,是錯認、有不解、現驚恐、示覺處、實難捨,眾生之絕妙,鋪陳為金剛不動心,從不解中立願、從驚恐中安穩、從明示中移步、從難捨中留影,中邊不二,由境發智、由智立行,菩薩的行化所遇——順逆盡呈安樂。

  來到菩提伽耶,菩薩證道之所在,四眾的佛子們,不召而集。奇異紛花的色彩、虔敬投誠的獻供,有的蜷伏在一隅、有的放聲於天地,齊聚一堂但又各自安身,浮生瞬息但又能令法化無疆。所言菩提樹,即非菩提樹,是菩提樹;所見金剛座,即非金剛座,是金剛座。是與非在菩提道場中銷歸自性,你與我在菩提道場中體自相同,如是響起了洪爐之名:中道實相之靈台。諸佛證道所在在前,殞沒地心的金剛座,等待那有緣之人的到來。

  幾人進得了大覺場?幾人離得了大覺場!感恩 導師!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