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讓抱怨虛耗人生


文/見絜法師

  日本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,取兩杯同樣的水,對其中一杯水每天都說讚歎、感恩的話,對另一杯水,每天抱怨、辱罵;一段時間之後,在顯微鏡下有令人驚訝的發現——每天聽好話的水中有美麗的結晶,而常聽抱怨的水中,是變形、有殘缺的結晶。可見,心念透過言語與行為,影響著我們法界,我們要以善言軟語打造一個淨土,還是以惡口粗語來創造一個穢土?決定權操之在己。

  當受到委屈、覺得不平,或者想為他人伸張正義時,可能就管不住這張口,開始抱怨了。但往往抱怨對事情並沒有幫助,反而招來更多的負面影響,甚至令善友相離。抱怨,代表心起了煩惱,心起了煩惱就是失去正念、失去光明,如同將惡種子種入心田中,不斷地為心中的惡種子澆水,惡業果熟之時必定要受苦。佛法當中說:一個念頭就感一世果報,常常抱怨的人,心是不平靜,不但傷害他人,也毒害自己,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。

  不用怕有煩惱,只怕不願面對煩惱,落入抱怨的迷霧中,蒙蔽自性光明。覺得受了誤會、受了委屈,正想找個人吐苦水時,想一想,是誰受了委屈?這個我是誰?我們扮演著多種角色,在家是孩子的媽,到了娘家是女兒,到了公司是職員,到了精舍又成為學員長……,哪個才是真正的「我」?又再進一步地想,現在會受到委屈,是否過去也曾令對方委屈難過?所謂「欲知過去因,今生受者是,欲知未來果,今生作者是」。剛好藉此因緣,消業了業,更莫造新殃,過去自己可能對待對方更不好,現在已經是重報輕受了,感恩對方,讓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,原來自己還有煩惱,原來自己還沒有真正相信因果,沒有境界,還以為自己的修養不錯!實實在在發起感恩之心,並且發願,願度之,願對方成佛!

  過去,佛陀曾經有一世是忍辱仙人。於山林中修行時,歌利王帶著一群宮女到林中遊玩,宮女見仙人心生好奇,紛紛向仙人請法,並坐下聽法。歌利王見到這個景象,妒火燒心,便向仙人興師問罪,不分青紅皂白,砍下了仙人的手足!王問仙人:「你現在是否心中有恨意,還能忍嗎?」仙人答:「報告大王,我心中如飲甘露,一點恨意也沒有,而且,我發願等我成佛後,第一個就要度您。若我所言不虛,被您砍下的手腳都會復原。」果真,仙人的手腳復原如初。忍辱仙人即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,而歌利王即是憍陳如尊者,是佛陀成道後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,也是第一位證到聖果的僧寶。

  或許,我們還不能馬上做到,但是可以向佛學習;學佛,就是學佛的身口意。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從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開始,不再隨順習氣,而是提起覺性,打造渡海舟楫,航向解脫煩惱的彼岸。《中庸》云:「庸德之行,庸言之謹。」庸是平常之意,不可忽視日常的小善,所謂「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」,道本平常,莫須外求,從不抱怨開始,不再虛度人生!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