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欲之樂


文/見賡法師

  古人有一首詩:「漢武登基欲成仙,彭祖八百祈壽延,秦皇位高求不死,嫦娥對鏡還有憐。若能滿得凡人願,山做黃金海為田。」說明著世人的欲望,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。追求欲望,如火益薪,轉增熾盛,一旦身陷其中,將是無盡造業、受苦的開始。但是,又有多少人能看得清呢?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多欲為苦,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;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。」人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卻很多。心被欲望的繩索所繫,任由身心在歲月中,日益疲勞、消損。因此,只要能放下不必要的欲望,安定自心,提升心靈的生活,自然可以達到「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。」

  「晚食以當肉,安步以當車,無罪以當貴,清靜貞正以自虞。」這是顏斶「無諂曲,以求於人意,亦復不為諸根所牽」的少欲之樂。因為明白「禍福相倚」、「今日座上賓,明日階下囚」的道理,所以,謝絕權勢與富貴的誘惑。

  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味令人口爽,五音令人耳聾,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。」這是老子「觸事有餘,常無不足」的少欲之樂。世俗的造作與追求,皆是對自性的拘役,是故,無為而治、反璞歸真、超然物外。反之,若為耽著於世俗的尊榮和享受,而喪失自己的本性,就是最大的迷惑。

  「飯疏食、飲水、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」這是孔子「心中坦然,無所憂畏」的少欲之樂。快樂來自於內心的滿足與對天地的俯仰無愧。

  《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慎勿再矣。使人愚蔽者,愛與欲也。」這是佛法具足智慧與解脫的少欲之樂。少欲是一種清淨自在的快樂──從遠離六根對六塵的愛與欲,從「心」獲得的領悟。

  所謂:「心安茅屋穩,性定菜根香」,近代中興律宗的弘一大師,一日有人送了四樣菜來,好友夏丏尊與之同席,其中有一碗非常的鹹,夏丏尊說道:「這菜,太鹹了!」弘一大師卻淡淡的回答:「鹹也有鹹的味道,也是好的」。

  試想,我們有多久沒有嚐到人生的「真味」了呢?如果,我們可以不再為物質所誘惑,經濟就操之在己了;如果,我們可以不再為飲食而失去節制,健康就能獲得保障了;如果,我們可以不再為一己之私而傷害眾生,慈悲心自然就增長了;如果,我們可以不再為財色聲名所迷惑,而清明在躬,智慧就逐漸彰顯了;如果,我們可以革除物欲,入流照性,「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」,生死終究就自在了。   

  在轉瞬無常的人生當中,知道鹹、知道淡的覺性,常住而不滅,只要我們能少欲知足,即可如釜底抽薪,息滅貪染之火,清涼、平靜的心水自現,此時,自然得以品嚐這「平常」的人生真味。因此,時時保持這念清楚、明白、作主的「平常心」,縱使「百花叢裡過」,也能「片葉不沾身」,如此,即可趨向人生最究竟的快樂。「菩提覺法樂,涅槃寂靜樂」,便是究竟之樂。是故經云:「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」。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