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忍得解脱



文/见筵法师

  《罗云忍辱经》中记述,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罗睺罗,有一次与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,一些恶人将沙子投进舍利弗的钵中,并且用木棍打破了罗睺罗的头,血流污面,舍利弗安慰他说:“佛陀常教诫我们:‘忍者最快,唯慧者能’,受侮辱的时候,不能心生瞋恨,应制伏瞋恨心,严守忍辱,世间没有比忍辱更勇敢的人,任何力量也敌不过忍辱之力。”罗睺罗听了舍利弗的开导,内心平静地到河边用净水洗涤身上的血污,由于他的慈心能忍,而受到佛陀的赞扬,同时也因为他能微细护持戒行,精进地持戒与修习忍辱而得到解脱,被佛陀赞为“密行第一”。

  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被辱不瞋难”,一般人在受到委屈或者侮辱时很难不起瞋心,总会想要与他人争个是非对错,身心却因此被瞋恼所障碍,造成许多的纠纷与仇恨,殊不知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,成就大事的基础,面对境界时,如果能够忍得下来,心就能保持平静、安定,也就容易看破、放下。因为无瞋,身心得到自在,便能从境界的缠缚中得到解脱。

  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忍字,忍是一切善法的基础,忍的工夫成就了,其他的功德也容易随之成就。因为能忍,心不随境转,不随习气所转,这念心时时都能作主,此即是定;而在不动的心性当中所产生的智慧,便能破除烦恼。因此,能行忍辱者,自然容易成就一切诸善功德。

  孟子云: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;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透过忍行的淬炼,不但世间事业能有所成就,于出世间法,也能圆满解脱之道。古德云:“耐一时,火坑变作白莲池;退一步,便是人间修行路。”自心是热恼或是清凉,往往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知见来看待境界,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他人,只要这念心作得了主,如如不动,不论顺境或逆境、得意或失意、称誉或毁谤,都能因为善持忍辱而不受境转,最后达到真正的圆融与自在,所以说,能忍即能得解脱。

  从凡夫到成佛的修行过程,首先是伏忍,无论是顺、逆境,只要境界一现前,心马上察觉,将烦恼伏下去,逆境时忍住心中的恶念,不怨天尤人;顺境时则忍心不动,心无贪着。若这念心遇到任何境界都能逆来顺受、甘之如饴,便达到柔顺忍的境界;如果契入诸法实相,当下这念心能所一如,无论动静、顺逆,这念心始终如一,忍无忍相,犹如明镜当台,汉来汉现,胡来胡现,即是无生忍;保持这念心时时安住本心,便能从无生忍达到寂灭忍,证得涅槃寂静的究竟境界。

 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菩萨行时常行忍辱,因为能够以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的行忍辱,故能圆满忍辱波罗蜜的功德。如上所述公案,佛于经中,同时也为舍利弗开示:“世无所怙。唯忍可恃。忍为安宅。灾怪不生。忍为神铠。众兵不加。忍为大舟。可以渡难。忍为良药。能济众命。忍者之志。何愿不获……吾今得佛。诸天所宗。独步三界。忍力所致。”因此能够忍辱,以安定、理智的心来面对一切境界,便能度脱一切烦恼,得到真正的大自在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