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住生心


文/見墉法師

  人我、善惡、好壞、對錯、是非、清濁、上下、長短、難易,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名相,用來描述兩相對立的情事。由於我見的分別,所以逐漸形成這些相對的種種概念,因而助長了我們的執著。雖然只是名相概念,但是我們的心念,也因為這些名相概念而有所限制,有所「住」。

  當我們心有所住時,我們的自我省察,很可能都是片面的,又或是不正確的。《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譬如澄水,致手攪之,眾人共臨,無有睹其影者。」這個比喻,解釋了因為心有執著,所以看不清楚自己。

  以前在精舍時,有居士問:「我又沒做錯事,為什麼要反省檢討?」或問:「我為什麼要去找自己的錯,讓自己有罪惡感呢?」會這樣想的原因,是對「反省檢討」這個名詞有著成見和錯誤的認知。仔細想想,這些成見、看法,不也都是來自於自己的執著?

     「無住」就是要除去執著,開放自己的心胸。《論語》中說:「子絕四,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」──無臆測之心,不要以猜想代替觀察;無偏激之心,不要覺得凡事必非如何;不固執,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成見;無自私之心,不要處處以自我為中心。唯有放下「意(臆測),必(偏見),固(固執),我(自私)」,才能不再陷入心的執著。佛法中記載,周利槃特出家之後,由於生性愚鈍,其兄長擔心其愚鈍無法持戒,勸其可還俗為白衣。周利槃特便在祇洹精舍門外哭泣。世尊以天眼觀之,從靜室出來,軟言慰喻,親自教執掃帚二字為行門。數日之後,周利槃特忽然醒悟,自思:「世尊為何教我誦此二字呢?我當思惟其義理。」因而作念:「縛結是垢,智慧是除,我今可以智慧之帚,掃此結縛。」由此思惟觀照五陰生滅變異,虛偽無主,頓時心地塵垢落盡,證得阿羅漢果。這就是藉法以去執著的例證。

  日在雲中,雲去日現,若能去盡執著,心無所住,清淨心自然現前。雲盡散去,才會看見太陽的光明及虛空的廣大。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不落在人我、善惡、好壞、對錯、是非、清濁、上下、長短、難易等概念之中,心念一如「蓮華不著水」,又如「日月不住空」。這念心雖然任運無礙,仍有其規矩。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是我們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,唯當這個心不落兩邊,無有執著,卻又能圓融無礙,萬善圓彰時,才是真正的「無住生心」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