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布袋 何等自在


文/见徇法师


  如果留意身边走过的人,会发现无论男女老幼,身上多半都会带着包包,那可能是旅游者的行囊,装着出门的随身物品,又或者只是他们的一种习惯,看看沿途有没有什么值得收藏的物品,所以身上始终承载着重量。

  现代人似乎体会到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,所以发明的物品愈来愈轻薄、精巧,但是,身上的重量虽看似减轻,内心的欲望却愈来愈强烈,一旦市场上有了新款式,就想淘汰旧物品,在汰旧换新的过程中,自以为减轻负荷,其实追逐物欲的渴求却不断地加重,使单纯的“需要”,成了永无止尽的“想要”。

  每次走进中台禅寺的正门,迎面而见的是笑容满面的弥勒佛,不禁思惟:为什么弥勒佛能够如此开怀自在的笑呢?看见弥勒佛的大布袋后,才恍然大悟,原来这正是提醒来访的每一个人:“放下布袋,何等自在!”而这放下布袋,就是少欲知足的减法人生。

  佛说少欲知足,并不是什么都不要,而是要我们减少欲望。因为所有追逐物欲的过程,都是人心计较、得失的恶性循环,当拥有的新鲜感消褪之后,快乐就成为烦恼,幸福就成了包袱。而这一路患得患失的心情起伏,让身心不得安宁,与原本“拥有就是幸福”的想法相违背。

  事实上,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满足欲望,而是来自于对真理的体悟──知道追求欲望是苦,能够作心的主人才是快乐。在名利财色充斥的世界,能放下欲望,不贪求物质享受,就不会被贪欲所捆缚,成为欲望的奴隶;少了物欲牵绊,就能开启透彻生命的清明智慧,走出坦荡自在的人生。

  晚唐时,有位赵州从谂禅师,行脚参方时,常带着水瓶、锡杖,别无长物,即使担任寺院的住持,生活仍极为清简,惜福爱物,连床脚断了,也用绳子绑着烧断的木薪修护。除此之外,禅师对于高官显达的恭敬、供养,也不感到骄傲,始终淡然自守。某次赵王邀请禅师莅城开示佛法,当禅师抵达城门时,百官及全城人民恭敬肃立,赵王本人更是亲自顶礼恭迎,随后请师上殿正位而坐,当时台下的人群中,有许多其他寺院的法师,然而,赵州禅师并不认为自己应特别被礼遇,而是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弘法度众的法师,便说:“他各是一方化主,若在阶下,老僧亦起。”禅师的心量和德行,使赵王心生敬重,立即礼请台下所有的法师一起上台,无形中,也令赵王对三宝益加恭敬。

  赵州禅师清净无为的风范,同样也表现在教化学人的方法上,平实而发人深省。有人向赵州禅师请教佛法,禅师问道:“吃粥了没?”学人回答:“吃过了。”赵州禅师就说:“那就洗碗去吧!”学人当下有所体悟。从禅师从容自在的应答中,体会到:生活就是安住当下,做好该做的每一件事,然而,人往往在追求欲望的当下,心念不断地取舍、分别、患得患失。心迷了,智慧自然也被遮蔽了。

  儒家言:“物格而后知至。”革除多余的物欲,智慧就能开启,有了智慧,就更能分辨是需要还是想要,体会知足常乐的真义。因为懂得珍惜,放下比较,没有得失,一点一滴的减去执着,回到清净、无我的心念,不但减轻生命旅程中的包袱,更让心灵无所障碍,得到安定与自在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