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所为 有所不为


文/见俯法师


  许多人向往自在安乐的生活,不断地追求物质享乐和五欲的刺激,生命中除了需要之外,有着更多的想要。无法自制的欲望与控制不住的情绪,使我们丧失理智与作主能力,我们可曾认真想过,为什么我们希望得到快乐,最后却换来更多的烦恼与痛苦?

  其实真正的自在安乐,在于虽然想要,却能够自制,乃至能看清欲望的本质,明白人生痛苦与烦恼的根源,来自于心中永无止境的欲求,因此能够作主,不为欲望所束缚与摆布。这种安乐来自心安理得,问心无愧,因此无所忧畏,无入而不自得。

  试看古今贤圣,往往都能恰如其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,如孔子说:“克己复礼为仁”,又说“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”,心中的欲求与外在的和谐没有丝毫的冲突;如孟子所言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,展现有所为,有所不为的坦荡光明,这才是真正的自在安乐。

  而诸佛菩萨弘范三界,乘愿再来,随缘赴感,度脱众生永离生死苦海,更是究竟的自在安乐。因此训练这念心能作主,不仅可以让自己脱离受欲望束缚与摆布的人生,更能饶益有情,这正是人生自在安乐的基石。

  如何正确而有效地训练这念心?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若人能持净戒,是则能有善法,若无净戒,诸善功德皆不得生,是以当知,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。”受持戒法能帮助我们灭恶生善,而五戒是一切戒法的基础。就内容而言,五戒与儒家的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相通,所谓“发于仁者则不杀,奉于义者则不盗,敬于礼者则不淫,说于信者则不妄,师于智者则不酒。”只是佛法的五戒比起儒家的五常更为具体与微细。

  就不杀生戒而言,不仅不杀人,不伤害一切有情,更进一步不食众生肉,发心吃素,甚至积极放生、救生。有些人认为持戒是一种束缚,望而生畏。其实佛法的戒律如同国家的法律,一个守法的国民,不但不会觉得是束缚,反而明白在法律的保护下,我们得以自在安乐地生活,五戒戒法亦如是。对持戒感到束缚,是源于放不下私欲,然而随逐欲望的结果,不仅使自己因逐境而沉沦,更将招感无边生死的苦果。佛陀慈悲为众生说戒,令众生明白善恶,受持戒法,现世不造苦因,未来则不感苦果;修一切善、断一切恶,最后不执着一切善,便能了无边生死之苦。

  受持五戒是得人身的根本。发心受持五戒亦能感得廿五位护法善神日夜守护。当我们受持戒法的当下,即感得戒体,这个戒体有殊胜的作用,自然在心中产生一种良善的警醒作用,让自己从造恶边缘回头。藉由持戒的功德力量,训练这念心能作主,使自己的三业无失。经云:“戒为无上菩提本,应当一心持净戒,若能坚持于净戒,是则如来所赞叹。”受持五戒不仅能使恶业日渐远离,更能使福德智慧日增,人生愈走愈光明。

  佛世时有一老者嗜酒如命,阿难尊者时常劝谏他,但老者并不接受劝导且饮酒如故。一日老者又喝得醉醺醺地,一不小心踢到路边的树根跌倒在地,疼痛无比。老者对突如其来的痛楚,相当后悔,心想:阿难尊者常劝我亲近佛陀,我却不肯听从,以致现在全身痛不可言。心生忏悔的老者来到佛前顶礼佛足说:“伟大的佛陀!我久闻您在此说法,却因愚痴没有早一点来见您,请您慈悲化解我的罪业吧!”

  佛陀听闻老者的请求,问道:“你说说看,如果累积了五百车的木柴,应当用几车的火方能烧尽呢?”老者很有信心地回答:“根本不用多大的火,只要如豆一般大的火苗,便可将其烧成灰烬!”佛又问:“你身上这件衣服穿多久了?”老者说:“已有一年多了。”佛问:“那么想要洗去这件衣服上的污垢,需要几年的时间?”老者肯定地说:“只要纯灰汁一斗,须臾之间便能洗净。”佛陀于是开示老者:“你所累积的罪业就像那五百车木柴,亦如衣服上的尘垢,只要你受持五戒,即能得到清净。”佛为说法,老者心开意解,即得不退转的菩萨果位。

  所谓“圣人也有过去,囚犯也有未来”,每个人都有迷惘无知与犯错的时候,只要从现在开始发心持守,就是新的开始。古德云:“知过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一念回光返照,如同一豆之火能烧百车木柴,一斗灰汁能洗净衣垢,透过持戒帮助自己清净身口意三业,净化心中的烦恼罪垢,这一生就能过得自在安乐,未来更能感得无量福德智慧的果报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