藉境練心


文/見絜法師


  在民國一○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早晨,中台的沙彌、沙彌尼們踏上了求戒的旅程,為了報三寶恩、父母恩、國家恩和眾生恩;為了續佛慧命,求受如來三壇大戒,成為菩薩比丘、比丘尼。

  到了新的環境,不習慣於他寺的梵唄、飲食、生活方式等;但也因為不習慣,重新看到自己的不足,而能再度提起感恩心和謙卑心,回歸修行的本源。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,而不是以所學去評量他人。要成就一場戒會多麼的不容易,需要大量的財力、物力和人力。每一位引禮、引贊法師都是放下各自寺院的坡務來發心;壇場上的每一朵花、每一顆供果,都經過好幾個禮拜,甚至好幾個月的栽培,其間又經過採收、運送、再由寺方去採買,最後還要有人整理、擺置,才能成為佛龕上的供花、供果。一點一滴的背後,都是重重無盡的因緣。

  再看遠一點,三壇大戒是佛陀所制定的儀式,從兩千多年前一直延續至今,其間歷經多少高僧大德的努力?佛法從印度傳來中國之後的一百年間,有十五位印度的比丘尼,冒著生命危險,翻山越嶺來中國傳戒,途中有三位凍死,兩位墮入懸崖,到達中國時只剩十位,恰好就是傳戒所需的人數,少一位都不行!原來,許多看似平常的事,實則得來不易,當善自珍惜,起難遭難遇之想。

  覺得是順境、是逆境、是好、是壞,都只是自己的分別心,所謂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。如果好是真的好,那麼應當所有人見了都歡喜;如果壞是真的壞,就應所有人見了都煩惱。但事實上並非如此,因為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、經驗不同,感受自然也不同。

  過去有位老翁,擁有一群馬。一日,有一匹馬走失,眾人皆說:「哎呀!真可惜,失去了一匹馬。」老翁淡淡地說:「不一定是壞事。」過沒幾天,馬兒回來了,並帶回另一匹野馬,眾人皆為老翁的神機妙算所歎服,恭喜老翁,但老翁還是淡淡地說:「這也不一定是好事。」過了幾天,老翁的兒子,在一次馴服這匹野馬的過程中,不小心摔斷了腿。眾人得知,安慰老翁時,他依舊平靜,彷彿沒什麼事發生一樣。一日,國家的邊塞傳來戰爭的消息,年輕的青年全被徵召去作戰,這一去,生死未卜,獨留下老翁跛腳的兒子,因行動不便未被徵召,得以保全生命。這個故事正說明了,表面上的好,不一定是好,壞也不一定是壞,重點在於,如何在這一切境界風當中,保持一顆平靜的心。有了定力,自然能看清事情的真實相貌,不被外表的假相所迷惑,而能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
  順境、逆境都是助道的方便, 導師 覺大和尚曾開示:「順境在成就自己,逆境在磨鍊自己。」因此,重點不在於境界本身,而是我們如何面對境界。想要成就大慈悲、大智慧,就要從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累積開始。他人令自己內心波動的一句話、一個眼神,就是用功的入手處!有境界不是壞事,反而要起感恩的心,因為自己又能有進步的機會了!

  境界沒有大小之分,因為大和小也是自己的分別。不是好事不做,不是好話不說,不是好念頭不起,先用這些方便來轉化煩惱,使這念心能夠安住。然後,漸漸拉長作主的時間,最後,一個念頭也不起,當下就超越時間、空間,與佛同一法界。

  明白了這些道理。就知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如《中庸》所說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」穿衣吃飯,做人做事都要符合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,做了又不執著,做而無做,心中就能少煩、少惱,如同菩薩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,心量愈來愈廣大,人生就能愈來愈光明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