藉境练心


文/见洁法师


  在民国一○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早晨,中台的沙弥、沙弥尼们踏上了求戒的旅程,为了报三宝恩、父母恩、国家恩和众生恩;为了续佛慧命,求受如来三坛大戒,成为菩萨比丘、比丘尼。

  到了新的环境,不习惯于他寺的梵呗、饮食、生活方式等;但也因为不习惯,重新看到自己的不足,而能再度提起感恩心和谦卑心,回归修行的本源。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,而不是以所学去评量他人。要成就一场戒会多么的不容易,需要大量的财力、物力和人力。每一位引礼、引赞法师都是放下各自寺院的坡务来发心;坛场上的每一朵花、每一颗供果,都经过好几个礼拜,甚至好几个月的栽培,其间又经过采收、运送、再由寺方去采买,最后还要有人整理、摆置,才能成为佛龛上的供花、供果。一点一滴的背后,都是重重无尽的因缘。

  再看远一点,三坛大戒是佛陀所制定的仪式,从两千多年前一直延续至今,其间历经多少高僧大德的努力?佛法从印度传来中国之后的一百年间,有十五位印度的比丘尼,冒着生命危险,翻山越岭来中国传戒,途中有三位冻死,两位堕入悬崖,到达中国时只剩十位,恰好就是传戒所需的人数,少一位都不行!原来,许多看似平常的事,实则得来不易,当善自珍惜,起难遭难遇之想。

  觉得是顺境、是逆境、是好、是坏,都只是自己的分别心,所谓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”。如果好是真的好,那么应当所有人见了都欢喜;如果坏是真的坏,就应所有人见了都烦恼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,因为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、经验不同,感受自然也不同。

  过去有位老翁,拥有一群马。一日,有一匹马走失,众人皆说:“哎呀!真可惜,失去了一匹马。”老翁淡淡地说:“不一定是坏事。”过没几天,马儿回来了,并带回另一匹野马,众人皆为老翁的神机妙算所叹服,恭喜老翁,但老翁还是淡淡地说:“这也不一定是好事。”过了几天,老翁的儿子,在一次驯服这匹野马的过程中,不小心摔断了腿。众人得知,安慰老翁时,他依旧平静,仿佛没什么事发生一样。一日,国家的边塞传来战争的消息,年轻的青年全被征召去作战,这一去,生死未卜,独留下老翁跛脚的儿子,因行动不便未被征召,得以保全生命。这个故事正说明了,表面上的好,不一定是好,坏也不一定是坏,重点在于,如何在这一切境界风当中,保持一颗平静的心。有了定力,自然能看清事情的真实相貌,不被外表的假相所迷惑,而能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
  顺境、逆境都是助道的方便, 导师 觉大和尚曾开示:“顺境在成就自己,逆境在磨炼自己。”因此,重点不在于境界本身,而是我们如何面对境界。想要成就大慈悲、大智慧,就要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累积开始。他人令自己内心波动的一句话、一个眼神,就是用功的入手处!有境界不是坏事,反而要起感恩的心,因为自己又能有进步的机会了!

  境界没有大小之分,因为大和小也是自己的分别。不是好事不做,不是好话不说,不是好念头不起,先用这些方便来转化烦恼,使这念心能够安住。然后,渐渐拉长作主的时间,最后,一个念头也不起,当下就超越时间、空间,与佛同一法界。

  明白了这些道理。就知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如《中庸》所说: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”穿衣吃饭,做人做事都要符合“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”,做了又不执着,做而无做,心中就能少烦、少恼,如同菩萨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,心量愈来愈广大,人生就能愈来愈光明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