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处不自在


文/见徇法师


  每每读诵《金刚经》,开头的经文述言:“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,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”此段经文描述一幅佛陀与诸弟子的生活作息,于用斋时间,威仪庠序、从容不迫的行走乞食,乞食结束,回到住处,用完饭食,收好衣钵,清洗双足,敷好坐具,安详自在。

  看似平常,没什么特别事务,这正是身处纷扰尘世中,梦寐难求的宁静与从容。每回读到此段经文,原本狂乱奔腾的杂念,就能得到沉淀与收摄,顿时内心得清凉,多么向往这样清净、无为、自在的生活!反省思惟:明明同样是穿衣吃饭,佛陀是如此从容自在,为什么自己却是匆忙而散乱呢?透过读诵《金刚经》,在佛陀的智慧法语中,看到自己的妄想和执着,原来不是外在的境界、步调太快,是心被境界假相所迷惑,不能作主,因此产生追求、攀缘、患得患失,所以有烦恼、有苦。

  《金刚经》全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以坚固不可摧毁、锐利能破万物、最胜光明的金刚宝,来比喻般若智慧能摧破一切烦恼、妄想执着,启发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,能时时安住在每个当下,生命就是踏实而自在。然而,一般人面对紧凑、忙碌的生活,就如同傀儡被时间、空间,乃至于名利追着走,无法喘息,该如何调整生活步调呢?诵持《金刚经》并配合静坐,有助于调和身心。

  身心平时若是躁动,不但容易疲劳,思虑也不易清晰,想要在事业、学业,乃至家庭生活得到圆满幸福,更需要稳定的心念和智慧的判断,诵经不但可以培养定力及专注力,在虔诚、恭敬的清净心中,随文入观就能产生反省内化的力量,藉由佛法的真理,启发处事的智慧,就能事半功倍,更有效率。诚如《大学》云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生活的步调是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上,只要能够作“心”的主人。

  如何作心的主人?就是要有般若智慧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一般人最大的烦恼,就是将一切万事万物错认为真实不变,一旦将境界当真,种种人事物不顺己意之时,易心生苦恼,当合乎己意,就心生欢喜,心念始终在爱与恨、亲与冤、喜怒哀乐中漂荡,情绪不能作主,就是一种苦。

  但仔细分析:过去的人事物早已成了过去,哪有一个永恒不变的顺境、逆境存在?只是因为执着、不肯放下,所以一直被过去的伤痛系缚。看清楚一切境界,如同一场梦,如同水泡、幻影,终究归于虚无,又有什么好牵肠挂肚呢?不去回忆、想念,又岂有痛苦?若能看透虚妄,就能更坦然面对一切是是非非,豁达而开阔,尽管短时间很难调整习气,但藉由每日诵经提起正念,思惟过去心不可得、现在心不可得、未来心不可得,日久功深,习气就能转变。

  再者,《金刚经》告诉我们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道理,也就是时时刻刻保持清楚明白的觉性存在,不被外境所动摇,不住在爱憎取舍、计较分别的妄念上,就是专注在当下,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,动静一如,这就是作主的功夫。

  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,要修身养性,不只是要远离尘嚣、俗务,这只是入门的功夫,先“身远离”,减少妄想、欲望。更重要的是“心远离”,不攀缘俗情,是非纷扰,在一切待人处事应对上,保持觉性及正念,不多起爱憎怨亲想,以平等、平实的态度应对,心始终不随境而起伏,以般若智慧看透名利虚妄,不贪求、不患得患失,生活中保持如如不动、清楚明白的智慧心,就能够愈来愈自在,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,虽处尘世,能以透达的智慧,超脱俗务羁绊,淡泊以明志,发挥能力、贡献人群,即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。

  佛陀开悟后,说法度众四十九年,修一切善法、度一切众生,始终不离人群。时时安住觉性,以清明的智慧度一切众生、说一切法,又不执有善可修、有众生可度。了达空性的道理,心不执着,自然就不会被外面境界迷惑,而能够来去自在。

  祖师大德云:“饥来吃饭困来眠。”生活可以很简单,检视自己是以何种态度面对每日的生活?吃饭时,不肯专心吃饭,百般挑剔;睡眠时,不肯安心入眠,千般思量,总是回忆过去、执着现在、幻想未来。从现在起,藉由诵持《金刚经》,体会无住心、无所求心,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,生活就能愈来愈没有负担、压力,无入而不自得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