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戒清淨


文/見墉法師


  面對社會道德標準的變遷,人容易迷失於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之中。在取捨時,常似一人與萬人戰,或會怯弱,或會半路而退,或格鬥而死。五戒——戒殺,戒盜,戒淫,戒妄,戒酒,告訴我們如何取捨。五戒讓我們能掛鎧出門,以如同文殊菩薩手中的智慧寶劍,斷除疑惑。

  五戒也彰顯了儒家的五常——仁,義,禮,智,信。以戒殺來張仁;以戒盜來仗義;以戒淫來守禮;以戒妄來持信;以戒酒來顯智。受持五戒不是束縛,而是幫助自己負起止惡的責任,更增加了親近善法的機會。

  守戒是止惡,也是依止善法。《大學》云:「瞻彼淇澳,菉竹猗猗」。綠竹生在水土豐沃的淇水旁,才能長得如此的獨立揚逸。如綠竹般的君子,以戒慎恐懼的態度「切磋琢磨」,成就坦坦蕩蕩的心胸及正直不阿的品行道德。「有斐君子,終不可諠兮者,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。」眾人會尊敬、親近人格成就的君子,乃至於希望向他學習。

  持守五戒也是如此。《大智度論》以「大地」譬喻戒法:「譬如大地,一切萬物有形之類,皆依地而住,戒亦如是,戒為一切善法住處。」修行人依止於「戒」這個善地,以「五戒五常」為工具和指南,成就自己的人格。人格成就後,更進一步圓滿與自他的關係,做到不損人、不惱人,與人和合;如此更有機會成就他人。倘若人人做到五戒、五常悉皆圓滿,定能同願同行,和合無礙,成就清淨的法界,此方為戒法之大用。

  然而所有的戒法並不止於戒條、戒相,最終都要回歸於自心。達磨祖師〈一心戒文〉提示我們,持戒要由心做起。持守戒條、戒相是必須的,但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心是否清淨。不但在戒條事相上不犯戒,更要進一步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。所以,能從內心世界來革除欲望,不散漫、不放逸,才是內外一如的持戒人。

  宋儒周敦頤心儀蓮花,在〈愛蓮說〉中提到,蓮花梗子「中通外直」,蓮花枝葉「不蔓不枝」,蓮花「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」。「亭亭淨植」,獨立自行;清淨而不因境而染,亦無須緣境才得以清淨。世間一切的成敗,都是有生有滅的。唯有如蓮如竹之持戒人,依戒成就了人格,亦成就了眾人的清淨法界,持戒清淨如蓮,便是持戒波羅蜜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