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因果 达祸福

文/见营法师


  所谓“因果”,“因”者,因素,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;“果”者,作名词解,为事情的结局、结果;又可作动词解,为实践之义。是故,凡事若要有好的结果,则当实践好的因;若种下恶因,必得恶果。此是一切事物的轨则,不可改变的“因果”定律。俗话说: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”即是“种善因,得善果;种恶因,得恶果”的写照。

 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,是为了对治众生的烦恼与执着,“因果”二字,则可总括佛法八万四千法门,因为一切世间、出世间,圣与凡,事事物物都不能脱离“因果”的定律、法则。

  昔日百丈怀海禅师度一野狐。野狐前生是一位修行人,却因回答他人:“大修行人‘不落因果’。”而感得五百世为野狐身的果报。佛过去生某一世,曾在孩童时期,因敲一条大鱼的头三下,后虽成佛,仍感得头痛三天的果报。当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,《孔传》亦云:“吉凶之报,若影之随形,响之应声。”欲脱离苦果,当实践良善的因,方能得良善的果。

  现在若能顺心如意,当知皆是过去宿因所感,缘尽还无,现在还要勤修善因。现在若是苦果现前,不仅要甘心甘受,更要努力勤耕因田,将来才能得善果,如古德所云:“贫贱忧戚,是我分内事,当动心忍性,静以俟之,更行一切善,以斡转之。”

  五代时有一个人,名叫窦禹钧。他平日治家俭素,每有岁收,除了支出家里的必要开销外,皆用来济人。有一天,窦公梦见祖父告诉他:“汝本无子,且不寿,数年来广积善法修福,故能增寿三纪,五子俱荣。”后来,窦公果获五子,且五子登第,俱显贵。窦公又被任为议大夫,享寿八十有二。此即名垂竹帛的“窦燕山,有义方,教五子,名俱扬”的典故,启发后人:善为至宝,世世受用不尽。

  出家修行不但要断恶修善,还要修出世间的智慧,才能真正看透因缘果报的真实样貌,了达一切皆缘起性空,进而能够于一切假有、虚幻的世界中,不再生贪爱、执着,不再造业受苦。若有所作,必是弘法利生的善业,如此不断地修福修慧、广积资粮,即能圆满福慧学分,成就福慧两足尊的究竟佛果。

  除了事相上努力修福修慧,更要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所谓“即因即果”,一念心起,即感一个果报,古人云:“以镜自照见形容,以心自照见吉凶。”所以要在因心上努力,修“四正勤──已生善念令增长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恶念令灭除,未生恶念令不生。”念念都是福报。进一步,时时起观行,触物起照,照破烦恼、执着、贪爱,能起观照的这念心即是智慧。以在学院写作业为例,思惟教理,心为善法,就是在修福;如理观照、思惟,即是修慧,故修福修慧就在当下这念心。

  了达因果不变的法则,就要把握当下每一个断恶修善、修福修慧的机会,更要懂得在心上用功,勤修四正勤,依四念处而住,念念不空过。相信如此坚持一心,不放弃、不懈怠,最终必能出离生死苦海,达到究竟涅槃的寂静之乐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