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將他人好處想

文/見參法師


  所謂「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為備」,人與人之間必須相互依存,食、衣、住、行一切所需,皆仰賴眾人的供給才不虞匱乏,所以不能離群索居。

  經云:「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,無男女尊卑,眾共生世,故言眾生。」人無法獨自存活,必須生活於群體之中。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互動,在古代農業社會便發展為倫理,所謂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長幼、朋友,由不同的關係產生不同的「人際關係」。人際關係拿捏穩當,人生便能左右逢源。

  人際關係從何而來?從結善緣中來。一般人對於自己喜歡的人,容易結好緣;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,就容易結惡緣。佛法告訴我們不要結惡緣,結了惡緣之後,就會有怨憎會苦。古德云:「退後一步,海闊天空」、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,所以,要與人結善緣,必須學習包容、忍讓,一方面忍下自己的無明習氣,不說他人是非好壞,另一方面,要懂得尊重及感恩他人。

  孔子曰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又有所謂: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」又古德云:「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。」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,這才是作學問的真義。六祖大師開示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。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。但自卻非心,打除煩惱破。憎愛不關心,長伸兩腳臥。」修行人於理上悟了以後,事上更要努力破除煩惱、習氣。禪宗祖師謂:「動念乖真。」看到他人的過失,表示自己的六根攀緣外境而心動,心動便有能見、所見。見到他人的是非,這念心便是妄心而非真心了。

  所謂「如是因,如是果」,凡事皆各有其因果,因果歷然,絲毫不爽,自己種因,終將自己受果,佛陀因此開示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諦──苦諦,世間是苦,眾生在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乃至無量苦之中,無法出離。集諦,眾生之所以受苦,皆是因為過去造作了種種苦因,才招致今生的苦果。滅諦,出世間真正快樂、自在的果報是「涅槃寂靜」。道諦,欲得出世間自在的果報,必須透過修道的過程。從建立正確的觀念、知見,將心中貪、瞋、癡等煩惱漏盡,而證出世的寂靜之果。

  深信此理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心一定要能作主,要保持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。所謂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,導師 覺大和尚亦常開示:「聖人也有過去,囚犯也有未來。」聖人未成聖之前,亦有其過失;囚犯雖有過失,只要能改過遷善,將來亦能成賢成聖。佛法告訴我們,眾生皆有佛性、眾生皆當成佛。當見到別人的缺點時,若能馬上轉念,觀眾生苦、發菩提心,常將他人好處想,心胸自然寬廣,廣結人緣、廣結善緣,定能處處左右逢源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