業精於勤

文/見材法師


  「業精於勤,荒於嬉。行成於思,毀於隨。」唐朝韓愈曾勸誡學人,學業得以專精,乃是勤奮努力所致;懈怠懶惰,將導致學業荒廢,一無所成。德行的成就,乃是平時的慎思篤行;放逸隨便,將導致品行敗壞。可見人的學識與德行,有賴於平日的累積與鍛鍊,方能有所成就。

  導師 覺大和尚開示,學習任何知識、技能,依照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四個步驟精勤努力,進而熟能生巧、精益求精,就能達到卓越的成果。以背經為例,初初開始,依著經文逐字逐句朗誦,並經過反覆的複誦後,漸漸地不看經本亦能完整地背誦經文,此即是「會」的階段。為了避免隨著時間長久而遺忘經文,進一步反覆研讀祖師大德對於經文的開示,所謂:「讀書百遍,其義自現。」一旦能了解每一字句的義理,就能強化記憶。此時持續熟練經文,對經文的每個段落皆能瞭若指掌,倒背如流,即是「熟」的階段。

  當熟習經文後,緊接著將學習的方式更為提升,便是「巧」。針對經文的內容,提出一些問題反問自己,並用自己的語彙回答問題;或是將所背的經文活用至生活上,面對順逆境界時,能妥善運用經文的道理轉化煩惱。例如,當聽到別人稱讚自己時,能立刻思惟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:「若得勝報榮譽等事,是我過去宿因所感,今方得之,緣盡還無,何喜之有?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,喜風不動,冥順於道。」知道一切成就皆是因緣和合,並非一己之力可為,就不會心生驕慢,患得患失。進而能以謙卑、感恩之心,將福報和功德歸於大眾的努力與付出。

  反之,若聽到別人責罵自己時,亦能想到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所云:「若受苦時,當自念言︰我從往昔,無數劫中,棄本從末,流浪諸有,多起冤憎,違害無限。今雖無犯,是我宿殃,惡業果熟,非天非人,所能見與,甘心忍受,都無冤訴。」知道所有的苦果皆是自己造作而來,並非別人所給予的,就不會怨天尤人,而能反省檢討,改過遷善。如此,每次遇到境界,皆能以佛法的道理如是思惟,久而久之,佛法的道理就能與生活合而為一,生活中的見聞覺知,皆能基於佛法的道理巧妙運用,達到圓融無礙、通達自在的境界,此即是「精」的階段。

  要達到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,離不開勤學、慎思、篤行。不勤學,就彷彿以倒蓋的杯子接水,永遠無法學到任何知識;不慎思,就彷彿以破洞的杯子接水,看似已學到,但卻留不住;不篤行,就彷彿以污穢的杯子接水,雖學到知識,卻不堪使用。

  換句話說,學習兼具多聞、思惟和修證,方能啟發智慧,成就一切。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成就中國「書聖」的美譽即是最佳寫照。王羲之七歲開始拜師學習書法,並遍尋名家書帖,日夜精勤地練習。家門前的池塘也因為長期地洗毛筆和硯臺,而成為有名的「墨池」。為了熟練各家名帖,他連走路的時候也專注思惟字體的構造和運筆的方法,並用手指在自己的衣服上一橫一豎地習寫,日積月累,連衣服都被劃破了。如此經過不斷的揣摩、嘗試與修飾,逐漸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,其行草〈蘭亭集序〉即是最著名的代表作。

  發明家愛迪生說:「成功是靠一分的天才,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。」歷代禪宗祖師中,長慶禪師坐破蒲團七個;趙州老人八十歲仍行腳,四十年看一「無」字,不雜用心,後來大徹大悟。因此,不論是學業、家業、事業、道業,只要精進不懈,秉持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的原則,落實「聞、思、修」三慧,將來一定能夠有所成就!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