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的秘訣──會熟巧精

文/見轍法師


  綜觀人的一生,可用「學習」二字來貫穿。從出生開始,先學會爬,再學會走路、學講話、學做人處世、學成家立業……乃至於到生命終了時,學習如何放下。然而,這個過程中,有些人平淡過日、有些人功成名就、有些人卻窮困潦倒……有人不免會問:「同樣過一生、同樣學著過人生,為何有天壤之別?」究其原因,即是「要怎麼收穫,先怎麼栽」!

  成功絕非偶然,背後的辛酸及努力不一定為人所知,如古人言:「十年寒窗無人問,一舉成名天下知。」當我們看到他人閃亮的成果時,是否曾想過其耕耘的過程?欲成龍成鳳,必先付出努力。普台教育的創辦人 上惟下覺大和尚,曾送給學子學習的四字箴言──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。

  創辦人開示:「學習的第一步是先學『會』,什麼都要會,要博學多聞。第二要『熟』練,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,大家都會,就要看會到什麼程度?不但要會,還要熟。熟了之後,第三要『巧』,做什麼事都是一樣的,熟能生巧。最後是『精』,精益求精,能夠成一家之言,就會有很大的成就。自我要求,每一種學習都達到這四個標準,將來的學業、事業,一定成就輝煌。」由此可知,凡事都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能成就。

  一代大師、千年巨匠王羲之,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不凡的崇高地位及流芳萬世的深遠影響,享有「書聖」之譽,代代相傳,其七子中──王獻之,尤有出藍之勝,與其父並稱大、小「二王」。王獻之從小便在王羲之的教導下學習書法,資質聰慧、敏悟。在虞龢《論書表》中談到,王獻之七、八歲學書,王羲之從後掣其筆不脫,歎曰:「此兒書,後當有大名。」可見,幼年的王獻之習學書法時,從執筆時指腕間的勁道,而見其態度之認真。

  王獻之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習書法,從不因「會」而感到滿足。天賦之外,更是勤奮用功──「熟」。孜孜以求,從不放過任何創作的機會──「巧」。學書之初,師從王羲之,王羲之雖知獻之有其過人之天賦,但不以為滿足,希望他能青出於藍,故寫了《樂毅論》和《筆勢論》作為傳家之寶,令獻之的書法能更勝於藍,唐代張懷瓘曾這樣描述:「(王羲之)書《樂毅論》與之(王獻之)。學竟,能極小真書,可謂窮微入勝,筋骨緊密,不減於父。」故後人言獻之在書法諸體兼備,皆出入神妙間,尤以真、草、行書,獨具創意,對後世影響深遠,這就是「精」的最好註解。

  所謂「萬丈高樓平地起」,凡事都有因有果,成功沒有捷徑,只有努力、精勤,所謂「沒有困難度,只有熟悉度」。古人學書絲毫不敢含糊,才有名垂千古的典範,供後人學習。

  有人曾讚歎孔子博學多聞,孔子則言:「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」至聖先師孔子亦因勤「敏」,才累積了淵博的知識。「敏」,乃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之精要。誠如佛法中言「沒有天生的釋迦、自然的彌勒。」一般人也說:「天才是一分的資質,九十九分的努力。」所以不要問:「可不可能?」只要問自己:「肯不肯做?」因為做一分得一分、做十分得十分,因果是最公平的。

  成功的秘訣,不在時不我與,也不在千里馬未逢伯樂之憾,只在於自己付出了多少?從現在起,只要真正地落實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,則事無不成者,成功勢必水到渠成!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