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穢由心 非關外境

文/見心法師


  經云:「異見成憎,同想成愛」,這是一般人對於順、逆二境最直接的反應;但有智慧的人,皆能以感恩的心等視順逆之境。感恩順境給我們種種方便,修菩薩行,便於濟世救人;感恩逆境,藉以檢視自己的缺失,反省改進,激發內在的潛能,開展更不可思議的因緣。因此,順、逆二境都是人生成功的踏腳石。

  晚清名將張曜是左宗棠的左右手,生有神力,能舉千斤。他自組民力,平定固始縣的捻匪之亂,得縣令賞賜,把女兒嫁給他。後助左宗棠平定新疆,戰績彪炳,卻因不識字,被朝中御史阻擋,無法升任文官。張曜沉痛地想了一夜,決定勤學,拜妻子為師。同時自刻「目不識丁」小章,每有公文、私信,皆蓋此「目不識丁」以自警,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,惕勵自勉。經三年苦讀,詩文雅麗,書法亦佳,左宗棠乃檢具他的詩文,再為呈薦,終獲肯定。後來任山東巡撫,上任時路過北京,當年阻擋他升官的老御史已往生,張曜尊其為師,執弟子禮,親往弔祭。面對老御史正中要害的阻撓,反讓張曜痛定思痛,刻苦自立,所謂「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」,因而讓他的生命再攀高峰。

  佛教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更是以感恩的心,面對修菩薩行過程中所有逆境的阻撓,在《法華經》中自述:「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,令我具足六波羅蜜,慈悲喜捨,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紫磨金色,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攝法、十八不共神通道力,成等正覺,廣度眾生,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。」且為提婆達多授記當得成佛,名為天王如來。

  「恩」字,從「因」「心」二字。因從口大,乃就其口而擴大之。本意為「就」解,「乃相依親」,含有相賴相親之意。心之所賴所親者,彼此必有厚德至誼,故「恩」之本義作「惠」解。用感恩的心轉化逆境,成就了張曜由目不識丁而為文武雙全,也成就了釋迦牟尼菩薩的佛果。

  所謂「見人不是,諸惡之根;見己不是,萬善之門」,把事情想通了,冤親平等,就能心開意解;如果道理想不通,便容易落入煩惱當中。不僅冤親平等,更進一步,觀一切眾生皆是自己的父母。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八千返,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塗苦,就是對一切有情眾生「知恩、感恩、報恩」之行。不僅有恩於己的要感恩,與自己沒有親友關係的士、農、工、商,也要知恩、感恩,沒有他們的相互資助,我們的衣食住行如何運轉?因此,了解自己與父母、師長、國家、眾生是一體的,互依互存;思惟並體會所有人對自己皆有恩德,就能生起大慈悲心。

  導師 覺大和尚常開示四眾弟子:「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己反省檢討。」有仇的也要感恩,如張曜、世尊面對逆境能作更深一層的思惟,因果宛轉,一切歸咎於自己,發奮圖強,泯仇報恩,這是因為明白一切「非關外境,淨穢由心」的道理,轉煩惱為菩提,心自然安定,面對一切因緣,就能不責怪他人或歸咎於外境,仔細自我反省檢討,找出失敗的原因並加以改進。明白「非關外境,淨穢由心。」就能轉煩惱為菩提,心自然安定下來,面對一切因緣就能「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素夷狄,行乎夷狄。」出入自在,無不自得。

  世界充滿著種種痛苦,而痛苦來自於內心的妄想、執著、分別。所謂「回頭是岸」,「頭」就是念頭,將惡念轉成善念,將善念歸於無念,時時保持這念真心,如禪宗祖師大德所提示的「照顧話頭」,一切境界都會隨心而轉。自己的妄想、惡念歇得下,代之以善念,當下就是天堂;進一步,善也不執著,歸於無念,就是極樂淨土,如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這才是究竟安身立命之處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