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行与觉醒

文/见沾法师


  细行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注重细节,每一言、一行都是微细的、慈悲的,不惊扰、不伤害一切有情众生。不论是世间法或出世间法,对于细行都是一样重视,如《中庸》言:“优优大哉,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。”佛法中亦言“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”。细行,来自于觉醒的能力。

  觉醒,就是能见、能闻、能知的觉性清明不昧;就是当下的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就是藉由时时反观自心,反省、检讨、改正,以证悟人人本具的佛性,常寂常照,安住实相。

  有细行的人,心思必定周密,会觉察、省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利他或侵害他人,而不会有“只要我喜欢,有什么不可以”的任性行为。愈是注重自己细行的人,其觉醒能力就愈强,如《大乘起信论》言:“粗中之粗,凡夫境界;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,菩萨境界;细中之细,是佛境界。”佛是自觉、觉他、觉满,三觉圆满,学佛就要学习佛在因地上的修行,欲达到三觉圆满,就必须时时觉醒,时时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,不打妄想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知道起妄念了,就要觉察,马上照破,在这念心上用功。打坐时、走路时……乃至行住坐卧,都能念念返照,息妄想、破烦恼。“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”,这念心能作主。假使心念微细,动之于身口,无一不是细行。

  如何养成细行?时时刻刻活在清明正念的当下,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护念大众?是否合宜?是否能以礼自持,做到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?孔子是《周礼》的维护者,其日常生活行仪,莫不以“礼”来自我要求,落实在细行上,就是“食不语,寝不言”、“升车,必正立,执绥。车中不内顾,不疾言、不亲指。”孔子乘车时,端身正肃,不东张西望,不高声讲话,不举手东指西指;吃饭、睡觉时不说话,处处都是收摄六根、心住正念、护念他人的展现。

  相反地,言行举止草率、不谨慎,就是粗行。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,搭高铁、捷运或火车等交通工具,当身体疲累想休息时,总会听到手机此起彼落地响起,有人不断地高谈阔论、有人不停地嬉笑;或者是参观展览,想仔细地观赏时,却有人挡在前面东指西指地评论;或是与人同桌吃饭时,却有人兴致高昂地说得口沫横飞,让人难以下食……对于这些不顾虑旁人感受或安全的行为,我们一定深感排斥与厌恶。但是仔细想一想,在我们没有觉性时,是不是也常常做出粗行,恼害他人而不自知呢?

  《尚书正义》言:“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。轻忽小物,积害毁大,故君子慎其微。”有细行,方能成就慈悲、无私等德行;不注重细行,德行亦无法彰显。律云:“举足当不缓不急,不轻不重,安庠徐步,如白鹤之在芝田,青狮之行石窟。云入深林,逐幽鸟而不惊;舟行顺水,偕游鱼而无碍。”即使微小、平常如走路一事,有细行则脚跟着地,不发出又重又响的声音,令人起心动念,每一步都是慈悲护念一切众生,庄重、踏实,具足威仪,心不散乱。

  细行的养成,就是觉性的养成。唯有在细行中,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,处处作主,恒思利他,方能与细中之细的佛法相应,深入佛法的堂奥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