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常心

文/見穗法師


  馬祖道一禪師曾開示:「平常心是道。何謂平常心?無造作、無是非、無取捨、無斷常、無凡無聖。經云:非凡夫行,非聖賢行,是菩薩行。只如今行住坐臥,應機接物,盡是道。」由此可知,平常心是人人本有的光明、清淨、慈悲、智慧的心。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當中,處處可見平常心的作用。

  昔日有一行者向大珠慧海禪師請示如何用功,慧海禪師回答:「饑來吃飯、睏來即眠。」行者又問:「世間人皆如此,也是和禪師一樣用功嗎?」禪師言:「不一樣。」再問:「為什麼不一樣?」禪師答道:「世間人吃飯時不肯吃飯,百種須索;睡覺時不肯睡覺,千般計較,所以不一樣。」

  世人的百種須索、千般計較的是什麼?不外乎名聲、財富、飲食、健康……。以錢財的追求為例,有了一萬的財富,就會想要十萬,有了十萬就想要百萬,有了百萬就想要千萬……就這樣每天從早到晚,不停地追求,始終沒完沒了。又如食物的享受,有些人為了享受,一餐就花費了數萬元。住的方面,除了講求豪華氣派,更是從台灣到美國,加拿大、澳洲等地,一棟一棟地買。

  所謂「貪心是貧窮,知足乃富貴」,由於不知足,終其一生都會因為不滿足而心生煩惱。佛法告訴我們,人心若貪,則感水災;人心若瞋,則招火災;人心若癡,則生風災。如今的地球村,發生了許多災難,即應驗了佛法所說真實不虛。

  戰國時代齊宣王在位期間,有一位隱士名叫顏斶。他的學問與道德俱佳,齊宣王欲聘請他出來擔任齊國宰相,對他說:「倘若你肯出來當我的宰相,不但可享受榮華富貴,而且是一人之下、萬人之上,出外有車可坐,又有酒肉可吃,一切都稱心如意;不像現在,住的是破舊房子,身上穿的是破爛衣服,三餐一定也吃不飽。」顏斶回答:「啟稟大王,我現在已經很富貴了,不但有酒肉可以吃,而且還有車子可以坐呢!」齊宣王很詫異地問:「怎麼說呢?」顏斶笑著說:「啟稟大王,我的人生觀是:晚食以當肉,安步以當車,無罪以當貴,清靜貞正以自虞。」

  什麼是「無罪以當貴」?心當中沒有種種計較與須索,即是真正的「貴」。一般人認為名氣大就是貴,然而功成名就之後,生活過度縱欲,將人推入欲望的無底洞當中,並不是真正的貴,所謂「今日座上客,明日階下囚」,古來今往有太多的例子,由此可知,這並不是真正的貴。

  以佛法的角度而言,「無罪」就是保持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,不犯過失──口無善言不說,身無善事不行,心無善念不起。一念清淨,與道齊平,就是真正的富貴。儒家亦云:「罔念作狂,克念作聖。」起什麼樣的心念,就和什麼樣的法界相應。起一念貪心,就墮入餓鬼道;起一念瞋心,即墮入修羅道;起一念癡心,便墮入畜生道。佛法告訴我們要轉念頭,時時刻刻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以善念對治惡念,待惡念消殞,最後連善念也完全放下,歸於無念。無念,就是平常心。

  在日常生活當中,平常心就是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──走路時走路,不會一邊走路、一邊心中起妄想紛擾,乃至於吃飯、睡覺、上課、工作也是一樣。自始至終,不離平常心。在待人接物之中,更要做到「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」,隨時檢討自己是否有過失,有過則勿憚改,而且經常去除無謂的須索、計較,使自己的心得到淨化。清淨的心現前,便具足定力與智慧。

  有了一顆平常心,有所得時,不會過於貪求;失去時,不會太過煩惱;得到榮耀,知道是善緣和合所成就,而不居功;受到毀謗,視為逆增上緣,亦可有所受用。以平常心待人處世,人生處處是春風。




   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