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结解冤结 解了冤和业

文/见檄法师


  人生在世,与他人相处的机会甚多,一不小心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,就会产生磨擦与误会,乃至即使事过境迁,都还会觉得这个人和自己有过节;或许详细的原因忘记了,但每每想起这个人,心中不免隐隐作痛,甚至“瞋心忿起,言语该人”。在佛法的角度来说,这就是“冤结”。

  冤结的原因有很多,但综合来说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自己太过执着,以致于不能忍受自己受到委屈、欺侮。遭受不平时,非要讨个公道回来、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不可。而最容易和自己结下冤结的不是陌生人,通常都是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,从历史上许多父子相残、兄弟反目、夫妻不合、朋友背信忘义的例子,便可知晓。这些人一旦与自己产生对立时,所造成的伤害通常都是刻骨铭心、难以忘怀的苦痛。而最后的结果都是两败俱伤,没有一方得到益处。

  佛法告诉我们,冤亲只在一念之间,这些人累劫以来与我们的因缘甚深,所以才会生生世世相缠不舍。如何才能解冤释结、解脱缠缚、顿舍情爱?就要运用佛法的慈悲与智慧,使结能解、心能开。心开结解,就是解脱。

  《杂宝藏经》记载一则公案:在古印度的舍卫国中,有位父亲独立扶养一对兄弟,父亲虽然教导着兄友弟恭的道理,但兄弟俩还是从小就吵架,抢玩具、争对错,长大以后就争田产、分家业,父亲怎么说都没有用。后来有一邻人建议他们请国王评理,他们在途中仍在争执,突然间,他们看见佛陀迎面而来,顿时忘了争吵,马上前去问讯礼拜。佛陀看着因缘甚深的兄弟俩,慈悲为他们开示瞋心的过患:放纵瞋心,犹如释放恶兽,在他人受害前,自己已经先被咬伤,功德福报都会随之殆尽。佛陀继而开演种种妙法,二人烦恼顿除、智慧显发、成就阿罗汉的果位。

  从上述公案中,我们可以作深入的省思:除了不起瞋心对待他人之外,还要有慈悲心及广大的心量来面对我们的冤与亲。所谓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,能够宽容、原谅别人对自己造成的伤害,不仅仅是原谅别人,也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。如果心中无法原谅他人,对于过去的伤痛牢记不忘,无论过了多久,这个伤口仍然如同一条铁链绑住自己,不得自在;相反地,假使能原谅他人,心当中也不再挂碍,就能得到解脱。

  此外,亦应思惟因果的道理,反省自己过去是否让人产生同样的苦痛?此时受苦,应当甘心甘受,都无冤诉。继而思惟缘起性空之理,一切都是因缘假合所生,为何自己要在虚妄不实的五阴境界中,加深自己的苦受呢?若能观“空”,苦痛及境界亦不存在。

  最后,思惟本具佛性之理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、皆当作佛,心当中生起对他人佛性的恭敬,了达众生平等、冤亲平等,转恶缘为善缘、涤染缘成净缘、化尘缘为法缘,不仅彼此解了冤结,也能相互提携,百劫千生处处常为法侣,在菩提路上,一齐向前迈进。




   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