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裏看形見不難

文/見沂法師



  從前有一個窮人,因為債臺高築無力償還,在逃往他鄉發展的過程中,得到一個精緻的盒子,盒中有一面明鏡,鏡下覆蓋著珍奇異寶。可是當他打開盒蓋先看到鏡中反照的自己,驚怖的說道:「我以為這盒子是空的,不知有人已住在這裏,你莫生氣!」便飛也似地逃跑了。其實,窮人所見到的,只是自己的身影而已。

  這個摘錄自《百喻經》的公案,提醒世人:凡夫眾生為無量煩惱所窮困,有幸得遇佛法,如同窮人得到寶盒,如果無法照見本心,猶如窮人執鏡中影為真,因此捨寶而逃一樣,於是墮落而失諸功德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諸法如鏡中像,復次如鏡中像實空、不生不滅,誑惑凡人眼。」更進一步地詮釋萬法就像鏡中的影像一樣,雖然不是實有,但卻清晰可見,凡夫因此執之為實,而起分別、生煩惱。有智慧的人,因為了達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對於所見不生憂喜,不落境界,就能得到清淨、自在。

  我們每天都要照鏡子,在面對鏡子的當下,毋須提醒自己「鏡中的一切是假的」就能了然於心,但對於所遭遇的境界,為何仍執為實有,乃至產生是非取捨、愛憎得失之心呢?導師  上惟下覺大和尚經常對大眾如是開導:「這一念心要如明鏡當台,漢來漢現,胡來胡現,相來則現,相去則不留痕跡;這一片鏡子裡面是光光明明、一法不立、一塵不染。」

  明鏡,是指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的這念心,能夠隨緣顯現萬法,映現一切萬物,無有差別。每個人都有一面寶鏡,若能依《金剛經》所說的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就能看清世間真相,超然物外地自在步紅塵。

  在《紫柏禪師語錄》中有一段記載,有居士問及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一句,紫柏禪師曰:「如何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?」居士惘然。師曰:「汝問我,我為汝說。」士遂問。師忽擊案曰:「聞麼?」曰:「聞。」師曰:「此非而生其心麼?」又曰:「汝是有心聞,無心聞?」曰:「無心聞。」師曰:「此非應無所住麼?」復說偈曰:「木魚打得頻,怕痛忽生瞋;汝若知痛處,禹門度金麟(居士名法麟)。」

  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心,是什麼心?是不住著於虛妄塵境的清淨心,亦即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的菩提自性。這念心有體有用,心的本體是真空,但隨緣而產生作用是妙有,用了以後,即做即了,不執著有,心始終如明鏡一般,所謂「無心不礙有心用,有心用時亦無心」,一切歸於自性,就能具足般若智慧,放大光明。

  子曰:「吾有知乎哉?無知也。有鄙夫問於我,空空如也,我叩其兩端而竭焉。」孔子所謂「無知」,是指這念心不起分別、不攀緣,什麼念頭都沒有,時時刻刻保持覺性,清明的智慧就會現前,就能作出正確的判斷。

  古德云:「見境不生貪愛,於理不生分別。」這念心見到好的不生貪愛,見到壞的也不煩惱,必須勤修戒定慧,時時返照並調伏妄心,念念觀照,不斷地重慮緣真,練就直下承擔的功夫,無住心就會現前。好比擦去明鏡上的塵垢,明鏡的光輝就能照天照地,看清一切萬法不離自性,真正作自己心念的主人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