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住,是一种解脱

文/见臧法师



  坦山和尚与随侍的沙弥路过一条小溪,因下过雨,溪水虽不大,却泥泞不堪,正准备渡溪时,来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,在岸边踌躇不前。于是,坦山和尚向前说:“姑娘,来吧!我背你过溪。”跟在后面的沙弥看见了师父的举止,大惑不解地想着:“平时师父教导我们不能接近女色,为何今日师父犯清规呢?”

  事隔多日,沙弥愈想愈憋不住,于是前去请示:“师父!您教我们出家人不可接近女色,为什么师父在小溪边却背着漂亮的姑娘过溪呢?”坦山和尚听了说:“我背那位姑娘过溪后,早已把她放下,没想到你却把那位姑娘紧紧背着,到现在都还没放下来啊!”

  我们是否也像沙弥一样,一直背负着六根对六尘产生出的六识烦恼,让这些烦恼住在心中而始终不放下?或者,可以像坦山和尚一样,放下姑娘的那一刻,就完全放下背姑娘过溪一事。这念心一攀缘六尘,对种种外境产生取舍之心,使得我们不得自在。如何才能对境不生心、心无所住?就在不攀缘、不动念。

  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外若着相,内心即乱;外若离相,心即不乱。”仔细思惟,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,我们执着了多少的感受?他人的一句赞叹,使心中生起一份优越感;他人的一句怒骂,心中生起一份瞋恨……种种的感受使我们的心始终安定不下来。再者,看到财、色、名、食,接触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心中起了憎爱、分别,希望用种种方法得到,乃至夺取,这就是心着相而不自知。

  从前,有一个极度迷恋金子的齐国人,一大清早穿戴整齐赶往市集,到了金铺抓了金子掉头就走。店铺主人报案后,官差们逮捕了齐国人,问:“你为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下抢金子。”齐国人说:“当我来到金铺时,眼里没有其他人,只看见金子。”这个人一心只专注金子,所以没有看见任何人。

  我们不也是如此?当六根接触六尘时,产生各种境界,使得这念心动荡不已,想着各种方法如自己的愿,这就是“外若着相,内心即乱”。假使根尘相对之际,不住于财、色、名、食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上,心无所住着,自然安然自在,一心不乱。

  “无住”,即无所住着之意。观一切万法没有真实不变的特性,只是随缘而生,心不执取,故为无住。周遭一切诸法,都在变动当中,原本计划好的事,却常常赶不上变化。佛法告诉我们,一切万物乃因缘和合而生,有生即有灭,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在一个念头或任何事件上产生执着。

  一切外境都是生灭,犹如热茶产生的热气一样,都将成为过去,就让它过而不留,有什么好执着、挂碍、住着的呢?不如期许自己,如同杯中的热茶一样,好好发挥它的作用,让人喝了倍感温暖。

  《金刚经》云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观想一切境界,无非是一场虚幻的梦,醒来之后什么也得不到;如同水泡,无常迅速、生灭变异,感官刺激的快乐,如过眼云烟,是短暂而空虚。想想,我们能够做到、得到什么?古德云:“宴坐水月道场,大作梦中佛事。”起大慈悲心,行善法,行布施,做了之后又不执着,达到三轮体空,没有所施之人、所施之物及受施的对象,这念心无住于任何境界,自然能无忧无恼,得到清凉、解脱的自在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