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是照見真自在

文/見賡法師



  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何謂「苦厄」?古人云:「人生不如意事,十之八九。」佛法更說人生有八萬四千煩惱。而這「苦厄」的根源是什麼呢?就是認不清五蘊――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本質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

     唐代《枕中記》,記載著一則故事。有一位潦倒的書生叫盧生,朝思暮想著功成名就的一天。某日投宿旅店,在睡夢中不僅考中進士,位居高官,妻美子賢,福祿壽俱享,九十多歲病逝的同時,盧生剛好從枕上醒來,驚覺原來是「黃粱一夢」!頓使盧生「照見」人生似夢幻,一切都是虛妄不實。

     眾生因為執著萬法為實有,故以功名利祿來尊顯最真實的「我」。於是,三苦、八苦也開始繞著「我」運轉。然這當中又有多少人看清「禹疏九河湯放桀,秦吞六國漢登基,古來多少英雄漢,南北山頭臥土泥。」的事實呢?一切法不牢靠,如海中的泡影,生滅不已,而種種「我執」的念頭更是妄上加妄。

     「四念處」中的「觀心無常」,教導我們要觀照自心並非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心境。「我的」受、想、行、識,乃睹境而有的妄心,念念生滅無常。觀心無常外,也可觀一切物質之生滅,如「我的」身體、草木、房、車……,任何看得見的東西,皆有生滅。人、事也是無常,當無常到來的那一剎那,世界上沒有任何人、任何東西,可以作為我們生命的依靠,這輩子汲汲營營所追求的財富、情感、名聞,在瞬間都可能幻滅成空。

  「空」並非什麼都沒有。「空」是讓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生滅的假有,不起執著。一般人的心,因為容易執著而始終不得自在。例如,沒有學佛以前,執著財、色、名、利;學佛以後,懂得捨去這些,但又執著善法、福報、功德。所以如來開演無數般若空性的法門,令眾生能藉此「度一切苦厄」而得自在。

  然而,「度」需自度。如何自度?即要時時「照見」空性之理,從假有中跳脫出。其中之理乃要我們明白,假有也不礙擁有,但要能作主,知道有也不執著,懂得善用,即能福報再增福報。所以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要讓能觀照的主人都在,令自己在生活中放下執著,得到時不起貪心,失去時不起瞋心,知因識果,不被貪、瞋、癡所縛,就是真自在。

     《大學》云:「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」由獨善其身,到兼善天下,起點就是「格物致知」。

  「格物致知」就是以觀照來破除自心執著的功夫。儒家學者王陽明,以「格物」之道落實在生活中,不斷地覺察、覺照,破除自己的執著,除卻心中貪、瞋、癡的欲繩,日久功深,體悟到心性應用無染的自在,做了一首偈子:「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;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」

     無善無惡的心之體,與有善有惡的心之用,體用一如。只要知善知惡的良知――能觀照的主人――能夠作主,有所為、有所不為,即有無量的福報。更進一步,在為善去惡――破除執著――的格物功夫中,了達當體即空的道理,不執著這些福報,而且連空也不執著。最後,只有當下這念心,無念、無住、無為,就能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」

    經云:「能觀心者,究竟解脫。」《心經》就是教導眾生如何觀心而得自在,所以,只要願意在生活中下一番功夫,必能如是照見而真自在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