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的心經

文/見學法師



  初初接觸佛法的因緣乃是一位學佛的學長贈予一張木刻版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由於平日甚為喜好古體印刷方塊字,便從前至後念了一遍,邊看邊念出聲,當眼見耳聞經文: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心中生起對佛法的好奇心,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真正度脫一切苦厄。

  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「不異」、「即是」這是何等境界,深覺佛法不可思議!「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」至此,身心感到頓時清涼、平靜,如甘露灌頂般充滿法喜。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」是極為殊勝的境地,雖不能至,心嚮往之!自此開啟了一扇大門,引領自己走上學佛之路,祈盼早點明瞭甚深微妙法,並依此修行,以達到究竟離苦得樂、寂靜涅槃――廣大、圓滿、無礙的境界。

  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全文二百六十八個字,是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的心要,亦是佛法的要義、核心。「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;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」八萬四千法門,其根本就是一個「心」字。心乃眾生本具,不假外求;但卻執假為真,向外馳求而不知回歸自心。於是流轉三界,往返六道,吃盡苦頭還無法回頭是岸。苦哉!痛哉!大覺慈尊乃至諸大菩薩、諸賢聖僧,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,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廣演佛法,善開方便,三根普被、六道拔度,以期廣度群靈,進登覺岸。  導師常言:「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為根本。」《六祖壇經》亦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當前的功課是要將佛法內化成為自己的堅固道心,藉教觀心,從聞思修,信解行證,才能夠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;斷煩惱、了生死、證菩提、究竟涅槃,生生世世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自利利他、自覺覺他,最終功行圓滿。

  整部《心經》的重點是在啟發般若智慧,從始至終教示學人依著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能破除一切我執、法執、空執,識自本心,獲致覺悟,度越苦厄,以究竟涅槃為終極目標。《心經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經文的第一個字――「觀」,即是返觀內照,在甚深的般若智慧觀照之下,照見一切諸法空相。「五蘊皆空」就是破除眾生對色(色蘊)、心(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)二法的執著,自然而然「度一切苦厄」;眾生從執一切法為實有的迷惑中頓悟覺醒,便不再為煩惱所困惑,身心得到清涼、自在、解脫。

  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時時覺觀色蘊實為虛妄假相,是因緣和合所生之法。色乃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組成,如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第二十章「推我本空」所云:「佛言:當念身中四大,各自有名,都無我者。我既都無,其如幻耳。」可運用析空觀、體空觀、因緣觀、緣起性空觀、如幻觀等觀行法門,重慮緣真,久之便能斷惑證真;動中則是觸物起照,返見、返聞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時時內省、反省、檢討、改正,覺察心中的煩惱,用般若智慧覺照,觀空破執。

  「性是空,相是假」不斷地端正知見,持之以恆,定能「無明分分破,真如分分現」,契入本具的清淨自性,原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,是這般如此「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」,殊勝莊嚴的自性功德,人人都有一份。

  若「真如不守自性」,覺性敵不過習氣時,當思惟佛陀所言真理:「如幻、如炎、如水中之月、如虛空、如回響、如夢、如影、如鏡中之像,如見達吉拔城(海市蜃樓)、如變化」此十空之喻,心依靠在清淨解脫法上,與法相應,就能如實了知諸法空相,便放下執著心,安住本心本性。

  《心經》所闡釋的妙義乃是「空有不二」之妙諦,層層剝離對色蘊、受想行識蘊及十二處、十八界等我執、法執的障礙,乃至十二因緣流轉相、還滅相,和苦集滅道四聖諦的因果與空性,並提升二乘至菩薩,再昇華到三世諸佛的最圓滿的境界(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即無上正等正覺),從始至終,皆依「般若波羅蜜多」來觀照自心,「以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」,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、覺悟,不得少為足,百尺竿頭再進步,無明、煩惱、罣礙、執著、習氣等一分一分放下,自性真如法身一分一分開顯,到最後雲開月現、萬里無雲萬里天,如日處虛空,大放光明,照天照地;頓除妄念,悟無所得,原來一切皆是本具家珍,一真一切真,萬境自如如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