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、無我培養從容自在的生命

文/見恰法師



  過去有一個邋遢的人,頭髮不剪、鬍鬚不剃、衣服也不常換洗,家中積滿塵垢,別人說什麼也不以為意。有一天,他收到一束鮮花,於是翻箱倒櫃找出一個花瓶來擺放它。他將鮮花插入瓶中,室內頓時生意盎然。於是他將花瓶擺在桌上欣賞,卻發現花瓶與佈滿灰塵的桌子很不相襯,只好又將桌子擦拭了一番。但這一小角落的清亮又與整個客廳極不搭調,於是他又捲起袖子,將屋子內外打掃乾淨。這時家中窗明几淨,才發現原來房子可以如此地清爽、舒適。正當他要坐下來休息時,看見鏡中蓬首垢面的自己,反而成了這間房子最不協調的畫面,於是便趕緊梳洗一番,從此煥然一新。

  當生命處於迷惑之時,就像這位邋遢之人,任由心中堆滿塵垢,不僅生活沒有目標,也不知曉生存的意義,徒在時間洪流中虛度光陰。故事中的鮮花,是一個助緣,也是生命中的契機,藉由清掃心中的塵垢,慢慢清除生命中的迷惑,最後換來全新的生活。而這樣學習、破惑的過程,正是教育的功能,只是隨著社會的變遷,人們漸漸只看到知識、技能的部份,忽略了內在心性的涵養。

  韓愈<師說>云: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。孰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,終不解矣。」這段話不但說明了教育的內涵,也明白點出求學者的態度。破除迷惑,找到生命的價值、意義與目標,就能立穩腳跟,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。想想,什麼樣的生命價值能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實踐?

  二千多年前,孔子周遊列國,推展自己的理想,明知不可為而為之;孟子處在大小戰役不斷、各國君主只想擴充領土的戰國時代,仍以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勇氣,遊說君王施行仁政。他們的勇氣與堅毅,從何而來?那是因為明瞭生命真正的價值,是能行仁愛的這念心,將此心的作用顯發在追求百姓安樂上,就是仁愛!就是勇氣!就是堅毅!

  孔子曰:「吾道一以貫之。」曾子曰: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!」當子貢問於孔子: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」子曰:「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孟子更將恕道的內涵進一步詮釋,那就是「君子以仁存心,以禮存心;仁者愛人,有禮者敬人。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」因為仁愛,能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,所以有惻隱之心,不忍眾生苦;因為將眾生放在最前面,所以能從最柔軟的慈悲心――「拔眾生苦,予眾生樂」,開展出最堅毅的力量,支持著他們終身實踐;也因為這樣無我、慈悲的付出,生命因此無限開展。孔孟思想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展,更帶領無數的人們跟隨他們的腳步,綻放生命的光輝。

  究竟什麼是真生命?如何才能找到人生安身立命之處?釋迦牟尼佛的一生,給了這一切問題最究竟、圓滿的答案。為了找出脫離生、老、病、死苦的答案,釋迦牟尼佛不僅放棄了王位出家修行,證道之後,四十九年來毫不疲厭地說法度眾,引導大眾離苦得樂,到了最後卻說:「說一切法,無一法可說;度一切眾生,無一眾生可度。」因為悟到了真生命,無論遇到任何困難,世尊始終安然,也因為這樣無我的慈悲,佛陀的法水流遍五大洲,無數眾生因為佛陀的教法,找到了人生安身立命之處。

  孔孟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的恕道,開展出仁愛的精神;佛陀救度眾生離苦解脫的慈悲,顯現出無我的精神。因為無我,生命得以無限開展;因為慈悲,而有大無畏的生命力。因此,無我的慈悲是生命教育的根本,由此紮根,必能培養從容自在的人生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