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境不生貪愛,於理不生分別

文/見心法師



  「跟著感覺走」是一般人的生活模式。吃東西、穿衣服、買車子、找婚姻對象……每一件事物,幾乎都是跟著感覺走。

  「感覺」在佛法來說就是「受」,即生理、心理領納外境的感受。如衣食住行等條件豐裕,生理感覺舒適,心理就產生樂受。天寒地凍、饑寒交迫,生理不適,心理就產生苦受。佛法說「受如水泡」,無論苦受、樂受,都是自心分別,遇緣而生,像水泡般幻起幻滅。一般人不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,對樂的境界,心生貪愛,拼命追逐、佔有;對苦的境界,則心生厭離。不管貪愛或厭離,都容易造業,將來則會受報。

  感覺是依因緣而生滅變化,並非永久不變。八國聯軍時,慈禧太后於逃難期間沒東西吃,好不容易得了一點地瓜葉,吃得津津有味。等到回京,再吃地瓜葉,感受全然不同,一點也不覺得好吃。每個人都知道男女的情愛非常沒有保障,卻還是抱著海枯石爛的幻想不斷追逐。又譬如現代人趕潮流,流行迷你裙時,若穿舊式長裙,就覺得不對勁;買智慧手機,跟得上流行,就覺得神氣。為了追求當下的流行,迷失了自己,虛度了生命!

  到底執著感受有什麼問題?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……得阿羅漢已,乃可信汝意。」佛陀清楚地教示我們,對受陰要有正確的認知,覺察、覺照,才不會因迷於感受而受苦。

  「受陰」屬於五陰境界之一。「陰」,是覆蓋之義。覆蓋本心,如同太陽被雲遮蔽一樣,使真心無法彰顯,就容易起惑造業。受有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。樂有壞苦,「壞」是變異之義。因為樂不可能永遠存在,所以會因為變異而感到苦。所謂「饑不擇食」,肚子餓的時候,感覺什麼東西都好吃;「飽則厭」,吃飽了,就覺得什麼都不好吃。如果不知節制,拼命吃,撐壞肚子,還得找醫師;因一時貪愛的感受,樂受過後生苦,就是壞苦。

  苦受有苦苦,有些人貧病交迫,為了生活,到處找關係、探門路,好不容易找到工作,偏偏老板百般挑剔,經常受到責備。窮苦、病苦,加上工作苦,還得挨罵受氣,萬般逼迫是不是苦上加苦?

  中庸受(不苦不樂受、捨受)。捨受有「行苦」,「行」是遷流之義。身心雖然不覺苦樂,但心理上來說,念念遷流、患得患失;生理上來說,細胞剎那、剎那……都在生滅變異,逐漸地生滅老化,所以還是苦。

  如果不明白「受」的本質就是苦,觸境就容易生分別,追逐苦樂覺受,起惑造業,不斷地輪迴生死。如果在生活上,能時時提醒自己:「種種受都是緣起性空,因自心分別而有」,就不會為塵境所轉。孔子讚歎子路:「衣敝縕袍,與衣狐貉者立,而不恥者,其由也與?」

  禪門有一則公案,有源律師問:「和尚修道,還用功否?」大珠慧海禪師云;「用功。」問:「如何用功?」禪師表示:「饑來吃飯,睏來即眠。」有源律師又問:「一般人也是吃飯睡覺,也和和尚一樣用功嗎?」禪師回答:「不同!」律師再問:「何處不同?」禪師表示:「吃飯時不肯吃飯,百般須索;睡時不肯睡,千般計較,所以不同。」

  凡聖的差別就在於此,一般人吃飯時挑三揀四,分別計較妄念紛飛。聖者知道緣起性空的道理,食物好吃與否,不在酸甜苦辣本身,而是每個人的習慣與分別。同樣是辣味,有的人非辣不吃,有的是辣就不吃。聖者吃飯就是吃飯,不起第二念,所以身心自在。如果時時觀受緣起性空,就不會被外境矇蔽,如同《六祖壇經》所云:「見境不生貪愛,於理不生分別;不於理中生分別,是故其中最吉祥。」達到真正的自在、解脫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