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求自得
文/見賡法師

  

  「人生有夢,築夢踏實」,每個人都有夢想,人彷彿不能「無求」,因為,我們相信夢想、願景,使我們的未來更美好;然而,在築夢的現實中,我們過得「好」嗎?美夢成真時,追求到的真有比失去的多嗎?若夢想破滅,還能擁有自信嗎?

  古人有一首詩:「漢武登基欲成仙,彭祖八百祈壽延,秦皇位高求不死,嫦娥對鏡還自憐,若能滿得凡人夢,山作黃金海為田。」說明無止盡的追求,將帶領我們步向欲望的黑洞,使心靈逐漸背離陽光的照射。在這求不得是苦、求得之後還是苦的無底洞當中,許多人也許已經失去了自信,忘記什麼叫作「快樂」了吧!但是,單純的快樂、雍容的自信,並沒有離我們很遠,只要回頭「無求」,光明就在眼前。

  「無求」其實有兩層涵義,第一,是指不貪婪妄求、不作非份的奢求,要依因果的道理去追求。經云:「求長命得長命,求富貴得富貴」,種善因得善果。起心動念就是「因」,未來必定感召等同的「果」報。所以,一切要在因上努力,善因、善緣和合了,人生一切都會很順利、很美好。

  明朝袁了凡的一生命運,早被一位鐵神算所算定,他命中注定沒有赫赫功名,亦無子嗣,且不得高壽,二十年間絲毫無差,從此,袁了凡喪失自信,對人生也不再有期待。後因參訪雲谷禪師,教其凡事要從起心動念處去求,以功過格時時反省心當中有沒有過失、妄想,力行改過。必以無求清淨心、無我慈悲心,來彰顯一切善行。袁了凡自此修心行善,更加提升了道德品格,掌握生命的價值,擁有充足的自信,不拘於命運,不迷於五欲六塵,從容面對所有的人事物,皆能「無求」自得。

  子曰:「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;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要求得外在的功名利祿,最實在的方法就是要從內求仁德開始。只有在這個因上去努力,讓自己成為一個實至名歸的君子之後,所得到的功名利祿,才是自己真實應得的。若真能以內求仁德為根本,逐漸開展心性,就會了達人生的價值,不在於外在的得失,而在向內體認這「一切操之在我」的「心性」──能起心動念,也能不起心動念,才是至寶。體認愈深,自信愈堅,即使外在受到困頓,內心早已不欠不缺,並契合於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」的怡然與自在。由此,不僅建立自信己性的信心,更能肯定人人本具心性之理,趨達「無求」的第二層涵義,求無所求。

  求無所求,為眾生求,不為己求。孔子生於憂患時代,心繫大道不行、蒼生無濟,周遊列國十三年,餐風露宿,陳蔡絕糧,只為謀求一個可以推行大道於天下的機會。直至晚年,繼續經歷一連串打擊,依然不怯、不懈地刪詩書、定禮樂、作春秋。孔子何以能富貴不惑、威武不屈、貧賤不移、生死不懼地立身行道?憑藉的就是對「人人皆可成堯舜」的信心。

  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,諸佛菩薩亦秉信人人本具佛性之理,發大願心,欲啟發所有眾生的本性,故而落實菩薩道,修行六度,而無所行;度一切眾生,無一眾生可度。

  求無所求,祈願能與一切眾生,同達「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」的妙用,共體實相大道的真理,至此方能展現「無求」之意涵,為無求自得的至高品德,落下圓滿的註記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