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足的智慧
文/見墉法師

  

  自從八十年代起,美國華爾街提出「貪婪是好的」的口號,隨著電影「華爾街」傳到世界各地,這句話好像肯定了現代人的欲望,加深了對物質的追求,更加炫耀自己的財富。數十年過去了,在股市及房地產泡沫化後,世界經濟一蹶不振,但人們的擁有欲仍然有增無減。除了一般人對於最新型的手機、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趨之若鶩外,富豪們購買一艘數十萬美元、數百萬美元的遊艇也時有所聞。如此種種浮濫奢靡之風,開始令世人反思。

  近來,世界各地開始有許多人以靜坐的方式,來抗議世界金融界所引導的貪婪,也吸引媒體開始探索「貪婪是一種病嗎?」「貪婪有救藥嗎?」

  貪求並不是太陽底下的新事。古人早知人的欲望無窮,而能滿足欲望的東西卻是有限。洪偃法師深知貪欲的壞處,表示:「世人為貪心之所暗。貪己則惜落一毫,貪他則永無厭足。」眾生一方面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,另一方面又不能在精神與物質上,隨意滿足自己的渴欲,這些就是痛苦的原因。洪偃法師也巧妙地點出轉化這種痛苦的方法,就是要知足,能「不戚戚於貧賤,不汲汲於富貴」,何苦有哉?要不貪己,就行布施,在利益他人中,完成少欲無求、心無掛礙的自利。

  自兩千年起,社會上另有一股清流,與華爾街異道而行。首先,微軟公司的創辦人比爾蓋茲基於對「每一個生命都有同樣的價值」的認識,捐出個人財富中的二百八十億美元,成立了一個以他們夫婦為名義的基金會。這個基金會具有多重目標,但主要是降低世界各國之間在健康、教育及發展上的差距,在二○○五年他被時代雜誌選為「年度風雲人物」。其後美國頂尖的投資家,同時以家居生活簡樸而出名的巴菲特,也捐出了三百億美元給比爾蓋茲的基金會。他的理由很簡單,「我只是把我不需要的,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。」巴菲特也提到,最讓他心動的事,是他知道有很多人會放棄看一部自己想看的電影或與好友的聚餐,把省下來的錢拿來做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口中所說的「不求回報的善事」。

  的確,社會上有很多善心人士,有的按時捐款,有的則默默從事慈善事業。他們對於布施的觀念雖然都有一些了解,但也有很多人在年復一年的貢獻金錢、精力與時間後,看到社會風氣依舊,於是對自己的付出開始懷疑?在精舍發心時,就遇過不少有這種困擾的居士,心疲力竭之餘,想在佛法中找尋答案。

  這群人最需要的資糧是佛法「求」的智慧。什麼是佛法「求」的智慧?導師 覺大和尚對「知足」進一步開示:「知足就是無念,無念就是禪的功夫。所謂『無念』並不是糊里糊塗,也不是像石頭般毫無知覺,而是心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一點『不清淨』的妄念。」了解到這一點,他們的心就安定下來,清楚認識到「清淨心」是布施背後的能源,由「清淨心」中所生出來的欲望,是合乎菩薩精神利己利他的「正欲」。再進一步,可以向佛菩薩學習,放下布施時所起的攀緣和執著,只要求自己善行圓滿,不求回報,在這樣的「知足」中回復這一念清淨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,這就是佛法「求」的智慧。從這些人的身上,可以看到佛法與禪修對他們的幫助,也可以知道,若佛弟子能以身作則,讓愈來愈多人了解佛法「求」的智慧,讓「知足」與「正欲」的道理在社會上生根,社會風氣絕對能夠改進,這也是「貪婪有救藥嗎?」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