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無常中找到真常生命
文/見穗法師

  

  古今中外,不論種族、男女、貧富,都要面臨人生的兩大課題:一是身體的疾病、衰敗、死亡;二是自然環境產生的災害,如地震、火災、風災、水災等所造成山河大地的變動、國土的遷移、家園的受創,乃至失去至親、財產。人生最大的痛苦,莫過於在天災人禍中的生離死別,不論何時何地,處處都可見到令人為之鼻酸的悲傷場面。世間之法,唯無常老死,吾等如何在此洪流中,找到真實常在的生命?

  三千多年前,在喜馬拉雅山麓的迦毘羅衛國,有一位王子名叫悉達多,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,在皇宮中備受父母親的疼愛與照顧,從來不知疾苦為何物,老病死更是聞所未聞。迨至長大成人,出遊至城外親眼目睹從未見過的淒涼景象:老人的髮白面皺及佝僂的身軀;形貌憔悴的病人躺在床上呻吟;死人放入棺材內,任憑親人如何哭泣或不捨,依然無法令亡者起死回生……這一幕幕的景象,在悉達多太子的腦海中盤桓不去,至此方深刻體悟到老病死是人人必須面對的問題,他人無法代替;而世人汲汲營營於榮華富貴,面對老病死卻是一籌莫展,徒呼奈何。是故拜別父母國,捨下妻兒,拋棄王位,脫卻華服,獨自一人走入深山修行,食粗蔬,著弊衣,最後捨棄六年苦行,於菩提樹下大徹大悟,然後又回到父母國,甚至沿著恆河兩岸行腳其他國家,以無盡的大慈悲心勸勉世人,如何從老病死苦海中,找到智慧之舟,渡越恩愛憂患的巨浪,航向寂滅安樂之彼岸。

  智慧之舟在哪裡?外在的錢財、身旁的至親好友,隨著無常老死,一一離己而去,但始終未曾離開的是自己的心。人生不在於失去什麼,而是擁有什麼,自己的心存有無量的寶藏──慈悲心、願心……,此心如智慧舟,能保護自己渡過重重險難。例如:海倫.凱勒,儘管眼盲耳聾,卻能突破身體的障礙,寫作不輟,照耀無數人心靈黑暗的角落。又如失聰的貝多芬,盡其生命譜出許多交響曲,鼓舞世人向上努力的無窮希望、無限光明。凡此皆在有限的生命中,發揮了人性當中本有的慈悲心、智慧力、包容、寬恕,為自己也為他人造就生命的希望之舟,航向安康和樂的淨土。

  世間之法雖是無常老死,但在無常老死當中,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心性。以《楞嚴經》公案為例,佛陀時代,有一位波斯匿王經常跟隨佛陀聽經聞法。有一次聽到佛說,人的生滅身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心性,若能體悟此不生滅心性,即成佛道,乃至生命亦無有窮盡。波斯匿王不解其理,祈請佛陀開示。佛問波斯匿王:「大王,你現在多大年紀了?」波斯匿王回答:「六十二歲。」佛又問:「大王,你從出生到現在,看過幾次恆河?」波斯匿王說:「一共有兩次,一次是三歲的時候,另一次是在最近。」佛繼續問波斯匿王:「請問大王,你在三歲時和六十二歲時,這個能看恆河的心,是一個還是兩個呢?」波斯匿王沉思了一會兒,說:「當然是一個呀!」佛說:「既然是一個,那麼就安住在那一念心就好了!」

  人的身體、臉孔隨時都在變異,從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,直到社會上就業、成婚,哪一個階段是真實的自己?小時候能看、能聽的那念心,與年老時能看、能聽的這念心,是同一個還是不同?如果不是同一個心,為什麼能記得每個階段所學的知識及發生的事?明白此理,就不難體悟到不生不滅的心性,進而認識真正的生命是無窮無盡的。

  一般人拼命追求色身更健康、更長壽的方法,又不斷添置房地產,追逐名聞利養,卻不知這一切都是不實在、都會生滅變異,故有種種妄想、執著。最真實、永恆不變的這一念心性──三歲或六十二歲能看恆河的這一念心,就是長生不老的寶貝,也是無價的珍寶。契悟了這念心,就是真正的無量光、無量壽。

  經云: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即是無上菩提道。」保持這念心性的存在,就必須放下執著、妄想,遠離財色名利的纏縛,則生命將會無窮無盡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