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恆的生命
文/見恰法師

  「夫天地者,萬物之逆旅;光陰者,百代之過客。」而浮生若夢,在數十年的有限生命中,什麼是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追求呢?

  「一怒而諸侯懼,安居而天下熄」,戰國時代,蘇秦倡合縱,相六國。時天下之大,萬民之眾,王侯之威,謀臣之權,皆要聽從其決策,天下莫能與之抗衡。然而十五年的榮耀過後,為人所害。繼起之張儀又以連橫之策,破解了合縱。兩位縱橫家在當時似乎都得到了自己心中想要追求的財位、權勢,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「爭地以戰,殺人盈野;爭城以戰,殺人盈野」,看似備極顯達、風光,卻未能為民謀利。

  南宋大奸臣秦檜最初也曾是忠臣骨鯁之士,他曾這樣寫道:「荷國厚恩,作為一個人臣怎能因為畏懼死亡不議論國事呢?」然而,對個人富貴的追求戰勝了為國付出的氣節,結果是用自己數十年的權貴,換來千古洗刷不掉的惡名,千年來為人唾棄。精打細算的追求、勤奮不懈的努力,錯用心,失去的是再多財寶也換不回的尊重。

  「雖千萬人,吾往矣!」當大多數人汲汲於個人富貴之時,孟子卻選擇了完全相反的方向,不為個人,但為天下人民之福,所以能有如此勇氣。雖然在當時,他並沒有獲得所謂的榮華富貴,但仁義的精神卻留在中國文化中,數千年來為人尊崇。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失敗後,是什麼力量讓他堅持理想,直至十一次革命成功?是那「和平、奮鬥、救中國」為國為民而非為己的志願。又是什麼讓備極尊榮的悉達多太子捨下令人羨慕的王位、財富而出家修行?是為了找出令眾生遠離生老病死苦的慈悲。三千多年來,世尊的言教、身教,至今仍指引著眾生離苦得樂。

  有所求,有所不求。凡夫與聖者皆有所求,有所不求,由於目標的不同,影響了生命的深度、廣度,也影響了面對事物的態度與判斷的智慧。什麼樣的目標,才能讓人平和自在地面對生命中的因緣?

  《孟子》云:「君子有終身之憂,無一朝之患也。」一個人如果能以成就高貴的品德、人格、情操為生命目標,那麼不論在什麼地方、什麼位置,都是可以修身養性的機會,自然能素其位而行,無入而不自得。進而,就能做到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」,因為確立了人生目標,就知道何者當為,何者不當為,更不會有「一朝之患」。

  反之,如果把富貴、權勢、財色名食睡……作為一生努力的目標,那麼人生就不得自在。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心無厭足,惟得多求。」在比較之下,一山還比一山高,求不得是苦,求得之後仍是苦,終其一生的忙碌,最後卻是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因此,《老子》云:「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」知足,則不為外物所牽,不必大費而求於人,而能無入而不自得。

  聖人不求己之安樂,但為眾生得離苦,所以能夠建立因緣、運用因緣而不住因緣。孔子雖未能在政治上發揮理想,卻始終堅持著對真理的追求,其思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歷史,深深扎根於中華文化之中。雖不求名利,然世人對孔子的尊重、景仰,卻是天下僅有。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為人們指示安身立命之處,廣度無量眾生,卻自言無一法可說、無一眾生可度,是這般地安詳、自在。佛陀色身雖滅,其精神卻無限延伸。

  站在歷史的長河邊,看待自己這一段短暫的生命,就了解不可淪為物欲的奴隸,必須立定遠大志向,繼而追求真正永恆的生命。如此,自然能在生活中,以知足活出富貴。更進一步,學習聖人慈悲的胸懷,恆思利他又始終安住於無求之清淨心,那麼我們擁有的,就是最富貴的智慧人生!

 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