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的生命
文/见恰法师

  “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。”而浮生若梦,在数十年的有限生命中,什么是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追求呢?

  “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”,战国时代,苏秦倡合纵,相六国。时天下之大,万民之众,王侯之威,谋臣之权,皆要听从其决策,天下莫能与之抗衡。然而十五年的荣耀过后,为人所害。继起之张仪又以连横之策,破解了合纵。两位纵横家在当时似乎都得到了自己心中想要追求的财位、权势,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“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;争城以战,杀人盈野”,看似备极显达、风光,却未能为民谋利。

  南宋大奸臣秦桧最初也曾是忠臣骨鲠之士,他曾这样写道:“荷国厚恩,作为一个人臣怎能因为畏惧死亡不议论国事呢?”然而,对个人富贵的追求战胜了为国付出的气节,结果是用自己数十年的权贵,换来千古洗刷不掉的恶名,千年来为人唾弃。精打细算的追求、勤奋不懈的努力,错用心,失去的是再多财宝也换不回的尊重。

  “虽千万人,吾往矣!”当大多数人汲汲于个人富贵之时,孟子却选择了完全相反的方向,不为个人,但为天下人民之福,所以能有如此勇气。虽然在当时,他并没有获得所谓的荣华富贵,但仁义的精神却留在中国文化中,数千年来为人尊崇。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失败后,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理想,直至十一次革命成功?是那“和平、奋斗、救中国”为国为民而非为己的志愿。又是什么让备极尊荣的悉达多太子舍下令人羡慕的王位、财富而出家修行?是为了找出令众生远离生老病死苦的慈悲。三千多年来,世尊的言教、身教,至今仍指引着众生离苦得乐。

  有所求,有所不求。凡夫与圣者皆有所求,有所不求,由于目标的不同,影响了生命的深度、广度,也影响了面对事物的态度与判断的智慧。什么样的目标,才能让人平和自在地面对生命中的因缘?

  《孟子》云:“君子有终身之忧,无一朝之患也。”一个人如果能以成就高贵的品德、人格、情操为生命目标,那么不论在什么地方、什么位置,都是可以修身养性的机会,自然能素其位而行,无入而不自得。进而,就能做到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,因为确立了人生目标,就知道何者当为,何者不当为,更不会有“一朝之患”。

  反之,如果把富贵、权势、财色名食睡……作为一生努力的目标,那么人生就不得自在。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云:“心无厌足,惟得多求。”在比较之下,一山还比一山高,求不得是苦,求得之后仍是苦,终其一生的忙碌,最后却是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。因此,《老子》云:“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知足,则不为外物所牵,不必大费而求于人,而能无入而不自得。

  圣人不求己之安乐,但为众生得离苦,所以能够建立因缘、运用因缘而不住因缘。孔子虽未能在政治上发挥理想,却始终坚持着对真理的追求,其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历史,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之中。虽不求名利,然世人对孔子的尊重、景仰,却是天下仅有。佛陀说法四十九年,为人们指示安身立命之处,广度无量众生,却自言无一法可说、无一众生可度,是这般地安详、自在。佛陀色身虽灭,其精神却无限延伸。

 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,看待自己这一段短暂的生命,就了解不可沦为物欲的奴隶,必须立定远大志向,继而追求真正永恒的生命。如此,自然能在生活中,以知足活出富贵。更进一步,学习圣人慈悲的胸怀,恒思利他又始终安住于无求之清净心,那么我们拥有的,就是最富贵的智慧人生!

 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