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讓的重要性
文/見劼法師

  在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,居住環境密集,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更多元化且頻繁,因此造成摩擦、衝突的機會就變大。例如網路聊天,可能因彼此的觀念不同而不肯讓步,讓原本愉快的心情變調;或是開車時,因彼此不肯退讓,結果造成擦撞等意外。如何消弭因對立而產生的衝突,最好的方法不外乎是「忍讓」,《論語》云: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,在事態未嚴重時,懂得應對進退之道,就能大事化小、小事化無,化解許多災禍。

 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有時只要忍耐一下就可過去,所以何必被這些瑣事困擾心情。其實忍讓退步不是消極表現,而是面對問題的積極展現。許多動物遇到危險時,都知道要退讓來避開危險,如烏龜、蝸牛等動物,遇到危險時,會躲入堅硬的殼內避險。所以能知道危險,保住性命,不被境界所威脅,是智慧的表現,故《七佛戒經》云:「譬如明眼人,能避險惡道,世有聰明人,能遠離諸惡。」

  五祖弘忍大師傳授衣缽予六祖惠能大師時,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只有神秀大師才有能力繼承衣缽,所以紛紛為神秀大師抱不平,甚至欲將衣缽奪回。當時六祖大師也察覺到自己不受大眾認同,若在此因緣下講經說法,不僅眾人得不到佛法利益,還會讓人誹謗造業,於是十五年暗伏獵人隊中,保養聖胎,等待因緣具足再出來弘法利生。能知因緣,善用時節,是有智慧的人,《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忍辱多力,不懷惡故」,能夠忍其逆緣,不為逆境所打倒,便是有力量的人。

  除了不如意,如意的境界同樣要忍。如意的境界往往會迷惑心性,不能自拔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譬如有人,手執蜜器,動轉輕燥,但觀於蜜,不見深坑。」會落入陷阱,大都迷戀境界而失去覺性,所以真正要忍的,是每個人的起心動念,對於不好的境界不要起瞋心,好的境界不要起貪心。若心中能保持平靜,又何須忍耐?古云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六根清淨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心胸開闊,處世便能無所障礙,若能時時反觀自照,保持清楚明白,內心自然平靜,這也才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