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亦不離心
文/見梁法師

  

  出坡是道場五門功課之一,也就是藉由身體的勞動或是種種作務,使道場能安僧度眾、弘揚佛法。俗語說:「人生以服務為目的」、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,幫助他人,不僅能陶鑄品格,亦能涵養德行。以栽植花木為例,綠化社區能使附近的居民得到舒適的生活環境,但綠化道場,不僅能供養諸佛,更能使來道場的每一個人,起歡喜讚歎心,甚至有所契悟。因此,在佛門中發心,能利益無量無邊有情,邁向究竟圓滿解脫。

  古德云:「修福不修慧,象身掛瓔珞,修慧不修福,羅漢應供薄。」修行就是要福慧雙修,才能成就「福慧兩足尊」的功德,而「出坡」正是修福又修慧的法門。打坐時之所以會昏沈、妄想,聽法不能入心,在道場不能安住,都是因為業障所致;從另一角度來說,就是福報不夠。所以,要廣集福德資糧,不放棄任何一個出坡的因緣。來果禪師開悟後,不僅將出坡視為分內之事,更視為廣植福田的稀有因緣。所謂「捨一得萬報」,我們在付出心力的當下,也種下了將來開悟證果、成無上覺的種子;另一方面,亦可藉由幫助眾生,化解過去與眾生所結的冤業,進而廣結善緣、法緣。

  出坡過程中,布施自己的時間、體力、智慧,就是在布施修福,布施的因會感什麼樣的果呢?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檀為安隱,臨命終時心不怖畏」,世間人臨命終時,多半驚慌恐怖,若想心無怖畏,平時就要修布施,福德資糧夠了,臨終時心就很平靜,所謂「修行在平時,臨終得自在」,一切都要靠現在從因上去努力。又云:「檀為入眾無難之功德」,布施、善法修足夠了,碰到的人都是善緣,別人不會來為難你。又云:「檀為得道涅槃之津樑,聖人大士智者之所行。」過去的佛菩薩成道,也都是要修布施波羅蜜,大眾現在發心修布施波羅蜜,就是跟佛菩薩走一樣的路,就是有智慧的人。

  人生是一種實踐的過程,擁有什麼樣的心,便擁有什麼樣的人生。一株廣大的樹根,會長出枝葉繁茂的樹蔭庇蔭行人;一顆能施予的心,能為別人點燃無盡光明;我們用什麼心來實踐佛法,便有相應的身行與言語。力行慈悲與智慧,將如同燈的光明,遍照十方無有障礙。

  導師 覺大和尚曾經開示:「世間上所有一切都是虛妄不實,惟有覺性才是真實的,才是我們真正安身立命之處。」所以,人生真正的圓滿,惟有契悟本心本性,也就是《心經》說的「不生不滅」,才能脫離無常、生死的逼迫。如何契悟呢?《金剛經》說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能以無所求之心來修一切善,不執著一切善,心無掛礙,這時清淨的本心就會現前,就是究竟解脫。這種平靜、清淨、覺悟的心是最快樂的,稱為「禪悅法喜」,遠超過五欲之樂的境界,所以稱為極樂世界。修了福報後,若能進一步提升,修善而不執著善,即做即了,心當中沒有一點痕跡,就是保持當前這念靈知靈覺的心,慢慢就會知道淨土到底在什麼地方,什麼才是真正的踏實、真正的立足之地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