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修的力量
文/見梧法師

  

  人,和絶大部份動物相同,都是群居生物、團體生活;究其所以,在蠻荒時代,依靠著眾人群集的力量,可以抵抗猛獸的襲擊、採集到較多的糧食,讓生命得以保障和延續。自然界的生物也是如此,為了防禦天敵或獲得更多的食物,會聚在一起,變成習性。如今,科技與文明的進步,使得現代人免於在荒郊野外求生的危難,卻沒有改變人們群居的生活方式,因為「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為備」,藉由每個人發揮所長,透過合作和交換的方式,令普羅大眾日常所需不虞匱乏。然而在世間上,無論是人或是生物,群居的目的只為擁有更好的生活,那麼對於出世間的修行是不是也適用呢?

  「大眾薫修希勝進,十地頓超無難事」,修行的目的雖然和一般人不同,但是在團體中修行、磨鍊的成就,還是比個人清修來得好,因為在尚未成道以前,無始劫以來累積的無明和習氣,一直阻礙著我們修行,如果沒有在團體中共修,容易隨順著習氣和業力流轉。例如馬拉松和自行車比賽,大多數的參賽者在比賽當中,都會聚集在一起,形成一個集團,只要一不小心走錯路或放慢速度,受到眾人牽引的力量,又會自動地被拉回來。

  過去有一群畫家,有的擅長色彩表現,但不擅長構圖;有的擅長畫身體,但不擅長畫手腳;有的把手腳畫得很逼真,但卻無法描繪出臉部的表情與神韻。一天,國王派人去找了這群畫家來到皇宮,請他們集體畫一張自己的肖像畫。於是,他們開始各自發揮所長,有的人畫臉,有的畫身體,有的畫手腳,有的負責上色,一起創作國王的畫像。可是,當他們快完成時,卻發現擅長畫身體的畫家沒有來到現場,大家只好共同將身體的部份畫上,但是怎麼看都不太協調。最後,國王問:「這是你們所有畫家共同創作的作品嗎?是你們最滿意的作品嗎?」畫家們有點失望地回答:「其實這並不算是所有人的集體創作,因為少了一位擅長畫身體的畫家。少了他的參與,這張畫也就未臻完美!」團體中若有一人疏失,都會使這個團體無法達到圓滿。所以不可看輕自己和他人,每個人都做到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,這個團體才能團結、和諧,發揮最大的力量與效率,也就是共修的力量。

  觀世音菩薩具有千手千眼,「千」即是無量無邊,「手」代表觀世音菩薩的慈悲,「眼」表示觀世音菩薩的智慧,正意味著觀音菩薩以無量無邊的慈悲和智慧,無遠弗屆地度化大千世界的眾生。在中台菩薩道場修行的四眾弟子,每個人都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不但可以利他──通力推行佛法學術化、教育化、藝術化、科學化、生活化五化運動,更可以利己──藉由師兄弟的智慧眼,洞察吾人的煩惱、習氣、妄想,施以慈悲的手法,讓吾人斷惡修善。



單元首頁